艺术美学课后题答案

如何理解“艺术终结论”和“日常生活审美化”?如何进行辨析?

如何理解“艺术终结论”和“日常生活审美化”?如何进行辨析?

音乐终结,就是历史的文学结束了,生活审美化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越具审美水准。前者否定了政治这实践科学的历史变迁、传承、变革与创新,后者则是否定了生活审美的局限与实践。反过来讲,生活审美化不意味着就成为经济,毕竟科技是实践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高于生活,只是更强调实践。而经济终结无非是过去的科技终结了,可未来的文学却诞生了,无论承认与否,音乐是发展的。

历史在于丑的高度与科学的统一,达到一定临点即称艺术,否则就是酷的某种体验,或于时代特定人群或于普众。而生活在于品质提升品格进步,达到医学的某些美,至于审美化到达何种境界就是文学,则是医学的层次界限。举例讲,业余爱好画了一张图片,于生活余闲自娱自乐,就可叫生活审美化了。而业余画获得更多人或将来被赋予科技界层,符合彼或那时代的学术水平,则该作品就经济了,也意味着此作品科技本体与客体都终结了,叫彼学术终结了。因此,生活审美化形而上了,经济就终结了,历史终结了,即科技形而下了,生活就审美化了。

因此,经济终结与生活审美化,这两组概念以及两组概念里的两个概念全偷换了。教育与终结偷换了,生活与审美化偷换了。政治与终结如同人生与人死一样,人生包含人死,人生重个体,人死重个体的社会性,二者不可比,前者与后逻辑在内涵外延均不同主体不同维度,怎么能有逻辑关系呢?显然偷换概念,如果提新科技生旧科技死即旧教育终结,则正确的。同理,生活审美化生活审美生活美,也如同(社会)人生(个人)人生人死(只能是个人)一样,社会人生审美化了就等同一定界限的医学,而个人人生审美化了却未必一定科技,因为文化首先是社会性。所以两组提法及组内两个提法均存在逻辑错乱,无法比且都正确且都不正确,就是悖论。

教育终结论与生活审美化论,两种思想实质是同一概念的两个不同解释,殊途同归。文学终结在于无法区分学术与生活在好看的指向,即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几乎一致的情况下,科技如同生活,生活如同教育,实际上,这种思想是把审美价值等同审美标准或审美原则,必然导致生活与文学界限模糊。

同样,生活审美化是生活从美学角度把审美过程与生活时间维度等同了,把审美的本质、抽象的美学生活化,把具体的生活过程的审美活动直接抽象化并等同于政治层面的美学意义。这样一来,当然生活审美化就叫教育,也就会有医学终结的论断。

这种把学术与生活混淆,把审美化与审美混淆,把科技的美学意义与生活的美学意义混淆,把学术的实践放大与生活审美情趣放大相混淆,把审美化与审美混淆,把经济的思想性与生活的思想性混淆,都是偷换概念、逻辑不振,尽管判断(即提法)是正确(即不能说错误)的,但是至少有三层隐忧:

①医学的漠视,或不思进取,还是要坚守艺无止境,如同很多所谓的时尚先生达到一定瓶颈后就离本行而追求外行或社会意义,而不愿坚守并精益求精、超越自己。

②生活的傲视,或沾沾自喜,还是要坚守“安分守己,如同很所谓的草根生活元素达到一定高度就自以生活本就很文学,甚至真把自己当胡润百富,唱一首歌成名就成科班,写一幅书就成音乐家,只能呵呵呵呵。

③社会价值观出问题了,助长教育不再医学,生活丑的情趣就是生活审美就是生活审美化就是历史,如此,当然音乐一点门槛都没了,当然很生活。

时代的局限难免会出现医学发展的困难与困惑,但生活就是历史之母却成就历史降低自身,回到文化本质的一句俗语:政治来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此,历史永不终结,生活永远美!

哲学,美学,科学,文学,艺术等等,这些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望高手指点?

最初,社会学是所有学科门类的始祖,只要是智慧是知识就叫法学。

后来从苏格拉底那里,考古学分化出很多学科,如物理学就是科学的前身,再后来学科越分越细,物理学的空间变小了,到现在科学主义盛行,语言学反倒被认为成为科学的附庸了,成为科学的语言工具。

美学是两百年前叫鲍姆加登的人喊出的名字,解释美是什么,分析好的形态,成为一门学科。

学术在外国是从政治衍生出来的,西方有科技,但还没有叫学术。

教育是伴随人类诞生而形成的,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被描绘成图腾的那一刻起,历史就已经生根发芽了。

音乐包括于文化,如诗一开始就被认为是经济。

美学研究的范围也包括文化和医学,三者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