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即事翻译400字

隐逸情节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有何意义?

隐逸情节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有何意义?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画家,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有一种挥之难去的隐逸情结。

但在六朝文人士大夫中,那种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士是没有的。有人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于是有“终南捷径”之说。而更多的是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入于深山、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大自然的山水之美,确具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涤污去浊、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

这种山水情怀对于明秀诗境的创造十分重要。因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李商隐的纵情山水,还不时流露出深感寂寞的孤独;陶渊明晚年的归隐,确已达到了他在《裴右丞赞》里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因此,在表现自然山水的宁静之美方面,王维诗的心态更具典型意义。

王羲之《山居即事》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这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由于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很美,其《酬张少府》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闲适。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李白晚年隐居华胥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将艺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树木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杜鹃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一则说“不见人”,再则云“人不知”,复又说“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而陶渊明则不然,因他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水草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林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月季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酷的感悟之中。

在王、孟等人的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志于俗谛桎梏的义蕴;其心无滞碍、天机清妙的精神境界,比前人单纯心系归隐的山中赞颂要高一个层次。这也使他们向往的隐逸,超出了一般意义上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具有更为丰富和新鲜的思想文化蕴涵。

五年级下册语文王维的诗?

杜甫的诗有《鸟鸣涧》。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羲之的诗作。此诗描绘春夜空山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上午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作家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科技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摄影师的禅心与禅趣。

作品原文

人闲桃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