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到渔家后两联写出了

夜到渔家后两联写出了 夜到渔家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体现灵活细腻的诗?

夜到渔家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中唐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俗为美,它不仅强调和发展了唐诗世俗化的倾向,而且在诗歌题材、语言结构各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建树,也扩大了诗歌的欣赏范围。这对于诗歌的普及,以及加强诗歌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宋代也有许多诗人继承了这一传统,从而让诗歌题材更加丰富,诗歌意象也有新的内涵。这类诗歌虽然以世俗化的形式出现,却具有较细腻的思想内容,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下面分享两首描写渔家的佳作,语言浅白,描写细腻,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夜到渔家

唐代: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张籍是中唐著名诗人,他在中年时抒写了很多乐府诗和古体诗,也深受大文豪韩愈的赏识。诗人晚年则创作了很多近体诗,而且因为心境恬淡,使得这些作品都非常接地气,更深受读者喜爱。这首诗描绘渔家的生活,细腻逼真,令人如临其境。

开篇交代渔家生活的环境,他们的居室简陋,靠近江口,虽然方便捕鱼,但也经常被潮水浸湿了柴门。潮水无意,诗人有情,他怜惜渔家艰苦的生活条件,也委婉地表达出对其高洁品质的赞美。

诗人夜里前来投宿,主人却尚未归家。一个“犹”字,传达出渔家工作时间之久,也暗喻其劳动的艰辛。为了生计,他们时常不顾安危,出没于风波之中,与暴雨搏斗早已是常事,碰到激流也从不畏惧。

诗人环顾四周,也再无人家,只好在此耐心等待。他一边在窗外徘徊,一边注意到旁边的竹林幽深,夜幕下更显得黯淡。一条小路曲折延伸,也传达出村庄离此地还非常遥远。一轮明月高挂空中,拂照着广阔的水面。诗人心情焦躁,可是江面上的船只几乎都看不见了,也不见有渔家归来。

此时的诗人仿佛是渔家的亲人,虽然尚未谋面,却非常关心他的安危。最后两句令人遐想,作者并未明确地交代渔家是否归来,只是描绘出沙岸上的景象,“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读者可以尽情想象:一叶扁舟在水面荡漾,渔家正借助朦胧的月光寻找泊岸的地点,江风吹来,掀动了他的蓑衣。即使来者不是陋室的主人,诗人也一定会感到高兴。

渔家

宋代: 赵东阁

衡岳夜来雨,湘江增绿波。

小舟浮似屋,香草结为簑。

水定见鱼影,夜深闻櫂歌。

悠悠百年内,醒 少醉时多。

赵东阁的生平不详,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作品。和许多不知名诗人一样,虽然大多数读者根本不了解他,但是写诗也许是他的爱好,并不在意会不会流传久远。如果偶遇知音,也是一件幸事。作者有一次途径湘江,看见江上渔家的艰辛生活,于是赋诗留念。

作者先描绘出天气特点和捕鱼的环境,夜里忽然下起了大雨,江面上波涛汹涌。夜黑风高,本该在家休息。可是诗人却发现江面上有一只小船,就像漂浮在水面的小屋。船头的渔家身穿蓑衣,不顾风浪,依然在辛勤地劳作。

前两联朴素直白,通俗易懂,却细腻地传达出一位江上渔者与风浪抗争的场景。他用香草制作成自己的铠甲,又以船为家,日夜都在江面上漂泊,早已习惯了孤独和寂寞,却从不在困境里退缩。

终于风平浪静,鱼儿却开始活跃起来,船家也高兴地哼唱起渔歌。一天的工作似乎即将结束,他心情愉悦,不知劳苦,大自然也回馈给他丰厚的回报。

人生不过百年,渔家却很少忧愁和烦恼。他自食其力,丰衣足食,“醒少醉时多”,反映出他恬淡知足的襟怀。渔家远离尘嚣、不问世事,也让诗人极其羡慕和向往,有酒人家醉,公卿要 识 谁?“悠悠”二字,就委婉地道出了这种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