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富五车指的是谁

学富五车指的是谁 学习富五车,指的是谁?

学习富五车,指的是谁?

学习富五车,指的是谁?

学习富五车的出处时间: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的动荡,学术文化的变化和进步,私人讲学也开始兴起。私人讲座将知识传授给统治阶级的下层阶级甚至民间,打破了贵族和历史官员对知识的垄断,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私人藏书的出现。最早致力于私人讲学的孔子,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籍。战争时期,学术空气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新的着作。相传苏秦有几十本书,著名哲学家惠施“书五车”,形容学识丰富的成语“学富五车”就是由此而来的。 竹子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流行于公元三世纪的东晋。 这是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数百种学术竞争的情况,竹简成了各家书说的主要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例如:老子,庄子,孟子,孔子,孙子等等。 “学富五车”中的五车实际上指的是五车竹简书。

谁是学富五车?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这个成语源于《庄子》这本书,讲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惠施的故事。《庄子》的原文是:“惠施多方,书五车。”很多朋友把这句话理解为他读过五车书,真的很神奇!古代有多少五车书?今天我们来算算。

“学富五车”里的五车书和我们今天的书不一样。今天的书是纸质书,东汉以后才有。东汉的蔡伦虽然改进了造纸技术,但是纸质书在东汉并没有普及。直到魏晋时期,便宜方便的纸质书才在中国普及,因为佛教的传播需要大量的佛经。“学富五车”的先秦时期,书是用什么材料写的?答案是简单的。

简和小牛是两回事,区别主要体现在宽度上,简单细长,而小牛更宽。在制作材料方面,两者一般都使用竹子或木头。一般来说,竹子是用来做的,木头是用来做的,所以也叫“竹简”和“木头”。

△木材(长沙简单博物馆收藏)附图1

△竹简附图二

竹简出现在商朝,后来在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一直使用到汉朝。竹简的制作方法非常复杂。先选择上等的青竹切成合适的大小和长度。竹简的宽度在0.5厘米至1厘米之间,长度根据书写内容而定。例如写诏书法令的竹简长三尺(约67.5厘米),复制经书长二尺四寸(约56厘米)。民间写信的竹简一般长约一英尺(约23厘米)。字数少的信用一块木棍就够了,也是一英尺长。因此,在古代,它也被称为“尺子”。切好的竹片要在火上烤,一方面是为了减轻竹简的重量,另一方面是为了防霉防蛀。烘烤时,原本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像出汗一样,所以这个程序叫做“汗青”,也叫“杀青”。今日电影拍摄完成后又称“杀青”,这一称呼源于竹简的制作工艺。杀青之后,就可以在竹片上写了。假如写错了,就用刀把错别字刮掉再重写,以免一整片竹简被丢弃。用来刮错字的刀叫“书刀”,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文化用品。竹片完成后,再在竹片上打孔穿绳,将几片竹简连接在一起,这是一本竹简。

大部分是木片做的,胡杨和红柳是汉代的原料。比简宽多了,可以达到6厘米左右,有的可以达到15厘米以上。单片比单片简单,可以承载更多的文字,所以单片多用,不需要连接成册。它是一个长方形,所以也被称为“方”或“版”。也用来画地图,这就是后人称国家领土为“地图”的由来。

《学富五车》时代的书是竹简,它的重量和今天的纸质书不一样。《汉书》记载:汉武帝的时候,有一个叫东方朔的人,博览群书,给汉武帝写了一封自荐信。他用了3000个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运到宫殿。一个竹简可以写30多个字,3000个竹简大概10万字,和你读的书差不多,足以说明竹简的重量。

五车竹简有多重?台湾省历史学家邢义田先生曾经研究过,东方朔书中使用的竹简重量可以达到12公斤以上。我们来计算一下,3000片竹简可以写10万字左右,可以达到12公斤以上。平均每公斤竹简8000字。古代马车的载重一般可以达到200公斤,五车竹简1000公斤,800万字左右。

800万字的概念是什么?以人民出版社版本的四大名称为例。《红楼梦》约107.5万字,《三国演义》约72.6万字,《水浒传》约92.5万字,《西游记》约83万字,加起来约355万字。“学富五车”的阅读量大约是四大名字的两倍。今天的中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但是,我们能否轻视古人,自称“学富十车”?恐怕不行。第一,古代文章采用文言体,其信息量远远超过白话文。第二,古代人读的都是学术作品,四大名字都是白话小说,难度也不在一个水平。此外,“学富五车”这一成语的初衷并非“读”五车书,而是有五车书的着作,是“写”五车书的意思!以王老师目前日夜赶稿的速度,穿越回古代,也只能算是“学富五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