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词类活用

召公谏厉王弭谤词类活用 瞍赋矇诵的意味?

瞍赋矇诵的意味?

瞍赋矇诵的意味?

“瞍赋朦诵”指的是少师朗读人生箴言,盲人咏颂诗文。源于《召公谏厉王弭谤》:“故君王听政,使公卿对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战国时期作家左丘明创作作品一篇散文。本文文本简要,结构严谨,全篇寥寥无几百余字,就简练记叙了召穆公进谏周厉王终止“卫巫监谤”未果,终致国人造反、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刻画了厉王这一自以为是的君王品牌形象,真切地强调妄图用铁血政策、特工现行政策去钳制臣民之口,最终的结果终将造成土壅川决的结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帮后世人敲响格言警句。

瞍赋矇诵的意味?

答:大概的意思是:少师朗读人生箴言,盲人咏颂诗文。

瞍,无双眸的盲人。赋,不歌而诵,指朗读《诗》作。矇,有双眸但无视觉上的盲人。

引用:

《召公谏厉王弭谤》:故君王听政,使公卿对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之上回应希望对大家有效。

以告则杀之以的用法?

以告,则杀之,这话里的“以”,是代词,把、用、拿。这话源于秦代经典书籍《国语版 召公谏厉王弭谤》。这话中,“以吿”是“以之告知”的省去,前一个之,介词,泛指国人对厉王的争议;后一个之,介词,指周厉王;则杀之,这一之,泛指争议厉王的那一个。大概的意思是,将这些批评的话告知厉王,厉王就杀死指责的人。

是障之也的是什么意思?

【原话】

是障之也。

【译文翻译】

这也是阻塞他的嘴啊。

【注解】

1、是:这。

2、障:阻塞。

3、之:她们。这儿指国人的嘴。“障之”指不许国人讲话(评价国家大事、提意见建议)。

【附则】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及译文翻译

全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致伤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民利者宣之使言。故君王听政,使公卿对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朋好友补察,瞽、史教导,耆、艾修之,然后王掂量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群山也,财用因此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禄因此生。口之宣言口号也,善败因此兴。扬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禄者也。夫民虑之我心而宣之于口,成前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它与能几何图形?”

王听不进,因此国人莫敢出语。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

注解:

1、厉王:指周厉王,这个人是周夷王的儿子,名胡,当政三十七年(前878——前842)。

2、国人:定居在国都里的人,这儿指普通百姓。

3、谤:形声字兼明白。从言旁声。本意:在身后公开地讨论或指责某人的缺点。

4、召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

5、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法令。

6、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岗位的人。

7、弭(mǐ):清除,止。

8、障:阻塞。

9、为川者:治理的人。

10、宣:疏通,放宽。

11、君王:古代皇帝的称呼。

12、公卿:指当政重臣。古时候有三公九卿的美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差别,通称列士。位在医生下。

诗:心有讽谏价值的诗文。

13、瞽(gǔ):盲人。因古时候乐官多为盲人出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14、史:史官。

15、书:指历史文献。

16、师:少师,乐官。

17、箴:一种具备规戒性词章。

18、瞍(sǒu):并没有眼球的盲人。

19、赋:有节奏地朗读。

20、曚(méng):有眼球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21、百工:周王朝职官名。指执掌营造生产制造事项的高官。

22、庶人:普通。

23、亲朋好友:指帝王的里外家属。

24、耆(qí)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儿指年长的老师傅。

修:梳理装饰。

25、悖(bèi):违反大道理。

26、原隰(xí):平原区和低温干燥的地方。

27、衍沃:指平整富饶的良亩。《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含有“井衍沃”的语句。疏:“衍沃并不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压低而美者,二者并不是良亩。”

28、兴:盛行、显露之义。

29、阜:丰厚。

30、夫(fú):发语词,无义。

31、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义,指的是:“普通百姓跟从你能有多少?”词意都是通畅的。

32、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

33、三年:周厉王于公元842年由国人流放到彘,由此邵公谏厉王事如在公元845年。

34、流:流放。

35、彘(zhì):地名大全,在今山西省霍县东北地区。

译文翻译:

周厉王暴虐无道,普通百姓陆续责怪他。邵穆公对厉王说:“普通百姓已不堪忍受残暴的法令啦!”厉王听完火冒三丈,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地里监控勇于斥责自身的人,一经巫者揭发,就横加屠戮。因此大家都不想随意讲话,走在路上相逢,也仅以目光表述内心深处的怨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知邵公说:“我可以劝阻诽谤啦,普通百姓从此不敢吭声了。”

邵公回答道:“你这样做只有塞住大家的嘴。但是预防普通百姓的嘴,比提防河流泛滥成灾更不容易。河堤因阻塞而引起决口,便会损害好多人。假如塞住普通百姓的口,不良影响都将这般。因此治理者只有清除壅塞而进行输通,治民者只有擅于疏导而令人说话。因此君主解决政务,让三公九卿以致各个官员敬献讽喻诗,乐师敬献民俗曲子,史官敬献有启示意义的历史文献,少师朗读人生箴言,无双眸的盲人咏颂诗文,有双眸的盲人朗读讽谏之言,执掌营造事项的百工陆续劝谏,普通则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君主,近侍之臣尽劝诫之责,君主的内亲外戚都可以补其过错,察其是是非非,乐师和史官以音乐、历史文献进行谆谆教诲,年长的老师傅再进一步装饰梳理,再由君主掂量选择,付之执行,那样,国家政务得到推行且不背理。普通百姓有口,如同地面有大山江河一样,整个社会物资供应资本全凭它生产;又像高原地区和低地都是有平整富饶的良亩一样,人类衣禄物件全凭它造成。人们常用嘴发表议论,政务的成与败就可表露出来。大家认为好一点的就竭尽全力推行,认为出错就想方设法防止,那样整个社会衣禄资本便会日益丰富多彩,不断增长。大家心中所想根据嘴表现出来,朝中认为可行就对着推行,怎么可以堵呢?假如就是塞住普通百姓的嘴,那又可堵多久呢?”

周厉王听不进,因此普通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观点指斥他。过去了三年,大家终于把这一君王流放到彘地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