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介绍

关于春节的介绍 什么是春节?

什么是春节?

什么是春节?

谢谢邀请!

春节即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岁首正月初一,由上古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以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岁来示年,每岁一神祇为太岁,岁首即干支历法的立春,拜神祭祖、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团聚,燃放烟花爆竹,拜年祈福压岁,吃喝增深感情,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汉武帝太初元年以正月一日为岁首。之后几个皇帝改历改岁首。武则天称帝后又以正月一日为岁首。 以后一直沿用夏历。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纪年。1949年9月27日新政协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公历1月1日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970年把夏历改为农历即阴历。以致形成今天中国公历农历两个新年。

按照中国民间传统习俗,春节活动包括:办年货;腊月廿三大扫除;腊月廿四日祭灶;除夕贴春联福字,年夜饭团圆守岁;正月初一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丰年;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三不外出;正月初四祭财神;正月初五迎财神进家,送走穷日子称破五;正月初六商店酒楼开市;正月初七舞狮;正月初八开工日,民间敬神表演;正月初九祭玉皇、道观斋天;正月初十不同酒宴祭祀;正月十一子婿日岳父宴请子婿;正月十二花灯酒会;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逛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闹元宵等。至今国人春节传统基本延续,许多细节已经淡化。

受中国民俗文化影响,海外华人一直过春节,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农历新年是重要节日。如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朝鲜韩国法定假日,越南农历新年从除夕至正月初三放假,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马来西亚正月初一初二定为法定假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将农历新年定为全国公共节日,冲绳县、鹿儿岛县保留着完整的旧历年俗。

什么是春节?

每到春节,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便是: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其实,“春节”这个名词并不古老,到现在也就刚刚过了一百年的时光。

我国古代农历大年初一,一直被称为元旦。《晋书》云:“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民俗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从汉武帝改正朔到清代末年,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元旦长期沿用。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西方人的公历(阳历),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农历的“元旦”和公历的“新年”的新旧交替,延续了很长时间。1914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向袁世凯递交了一封呈文:“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大总统袁世凯一笔批准,于是,农历元旦便改成了春节,“春节”这个名词才正式出现。 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决定继续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民国北洋政府提出的农历新年第一天为春节的称呼,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保留,而公历每年的第一年则逐渐以农历“元旦”这一称呼“张冠李戴”,取代民国“新年”的叫法。于是,公历新年第一天叫元旦,农历新年第一天叫春节的“传统”才在近几十年得以确立。

近几十年的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剧烈的变化转型中,传统与现代并存,大到家国万民,小到一地一节,很多潜移默化的新事物,久而久之就被我们当成旧传统,奉若圭臬。其实,“一切凝固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像我们每年春节迎来的最重要的年俗——春节联欢晚会,也仅仅诞生于不到四十年前,1979年起源,1983年正式推出,这道盛大的年夜饭,调和着无数国人的春节口味,也改变着千家万户的新春年俗。

又如庙会,人们现在也往往跟春节联系在一起。其实,庙会起源于娱神,各地各寺庙的庙会日期五花八门,只是到了现在,作为传统文化习俗的一个重要符号,庙会也往往被“安排”在春节期间举行,以取得最大的文化宣传效果。而传统庙会的丰富多彩的内容,经过这些年的社会文化变化,早已大多面目全非,大多数年轻人“不忍直视”的“老掉牙”戏曲民俗表演和号称全国南北各色美食的集中摊位差不多是每个春节庙会的“标准配置”同现在的城市大众文化一样,渐于千篇一律,少些惊喜,多了些稀松平常。 从元旦旧名,到春节新称,从春晚、庙会这些旧传统到衍生出来的新年俗,国人身边的春节也在悄然改变,大时代中的小小春节,总是能随着岁月的前行,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