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的内容

十诫的内容 “十诫”出自于什么故事?

“十诫”出自于什么故事?

“十诫”出自于什么故事?

“十诫”出自《圣经》中上帝耶和华在西奈山顶赐予以色列人的先知摩西十诫的故事。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三个月之后,到了西奈山,他们便在山下安营。上帝让摩西告诉百姓,要他们保持洁净,因为第三天上帝要对他们讲话。

到了第三天早上,山上雷声大作,营中的百姓都吓得瑟瑟发抖,摩西率领大家走出营地迎接上帝,他们全都站在山下。

这时,整个西奈山都在冒烟,并且伴随着剧烈的震动,这是因为上帝在火中降临到西奈山顶上。上帝召摩西来到山顶,对他说:“我把你们从埃及的为奴之家带出来,你们必须听从我的命令。”然后便告诉他十条诫命,并要求百姓们在生活中要切实遵行。这“十诫”包括:除耶和华之外,不许再信别的神;不许为自己雕刻偶像,同时也不许跪拜任何偶像;不许妄称耶和华的名字;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每隔七日都要休息一天,接受上帝的再造;孝敬父母;不许杀人;不许奸淫;不许偷盗;不许有欺诈行为,不许做假证陷害人;不许贪恋别人的房产、妻子、仆婢、牛羊等。

摩西下山以后将上帝的命令都告诉了百姓,让他们照着上帝吩咐的去做。百姓们齐声说:“上帝之命,我们都必然会遵行。”于是,摩西就成为以色列人最早的立法者,“十诫”也成了以色列人神圣的律法。

佛门十戒的具体内容?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不杀生  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  不偷盗  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  不邪淫  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  不妄语  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  不饮酒  禁止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其他戒律。  不涂饰  主要就女性而言,化装会令人执着色身。  不歌舞及旁听  不贪声音。  不坐高广大床  主要是提醒不要贪睡,不追求睡眠的舒适。  不非时食  对于出家人来说,所有食物都是来自信徒的供养,过午不食能减轻供养者的负担。  不蓄金银财宝  不贪财物。  菩萨令众生防护的十戒  又称十种护持、防护十愿。内容为︰  (1)禁戒,即持四重禁。  (2)清净戒,即护持僧残。  (3)善戒,即持波逸提等。  (4)不缺戒,指令发未来禅,使事行不缺漏,令得根本禅,性行不缺漏。  (5)不析戒,即道共戒,意谓相对于析空观之道共戒,而指显体空观之道共戒,亦即灭色而入空是析法之道共,今体法而入空故称不析。  (6)大乘戒,即自利利他双修。  (7)不退戒,指菩萨以善巧方便行种种非道,出入淫舍酒家等非法处以度人,而不退失禁戒。  (8)随顺戒,指能随物之机宜,随顺道理。  (9)毕竟戒,即究竟无上之大法。  (10)具足成就波罗蜜戒,谓一切圆满,法无不备。  依智顗在《法华经玄义》卷三(下)所述,此十戒中,禁戒、清净戒及善戒属律仪戒,不缺戒为定共戒,此四戒又皆属三藏析空观。而不析戒以下六戒皆为道共戒。其中,不析戒是体空观的道共戒,属通教;大乘戒、不退戒及随顺戒是假观的道共戒,属别教;毕竟戒及具足波罗蜜戒为中道的道共戒,属圆教。又,南本《涅盘经》卷十一述及,此十戒的第一戒为菩萨愿令众生护戒,后九戒为愿令得戒。  菩萨所念的十戒  又作大论十戒。为天台宗依《大智度论》卷八十七所载之文而立的十种戒律。  (1)不缺戒︰谓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无缺损毁犯,并且常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界。若犯净戒,则如器已缺损,无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残而无破损,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  (3)不穿戒︰持波逸提等而无毁,若有毁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杂戒︰持定共戒,心住禅定,不杂欲念,不念破戒事。  (5)随道戒︰声闻初果之人随顺四谛理,能破见惑,无所分别。  (6)无著戒︰二乘人见真谛理,能成圣道,于诸思惑无所染着。  (7)智所赞戒︰菩萨于诸世界化导众生,为智者所赞叹。  (8)自在戒︰亦是菩萨化他的大戒,谓菩萨化他妙用于诸世间,而得自在无碍。  (9)随定戒︰菩萨随首楞严定,现诸威仪,利导众生,虽威仪变现,而任运常静。  (10)具足戒︰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  此十戒中,不缺、不破及不穿三戒是律仪戒,为散心凡夫所持;不杂戒是定共戒,为定心凡夫所持;余六戒皆是道共戒,为圣者所持。道共戒之中,随道戒是初果,无著戒是三果,二者皆为声闻所持;智所赞、自在、随定及具足等四戒皆为菩萨化他之所持。  菩萨奉持三世诸佛的十种净戒  (1)普饶益戒︰或称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一切众生。  (2)不受戒︰菩萨不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等净戒。  (3)不住戒︰菩萨受持戒时,不求于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受生而住。  (4)无悔恨戒︰又称安住戒。谓菩萨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行,恒安住净戒,心无悔恨。  (5)无违诤戒︰或称不诤戒。谓菩萨于心常护持佛所制禁戒,无所违犯,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但愿常生欢喜,奉持于戒。  (6)不恼害戒︰菩萨不学邪幻咒术及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而持戒。  (7)不杂戒︰又称无杂秽戒。指菩萨不着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专持出离戒。  (8)不贪求戒︰又称离邪命戒。即菩萨不现异相以彰己有德、起贪求心,但为满足出离生死法而持戒。  (9)无过失戒︰又称离恶戒。即一心持戒,不自贡高言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  (10)无毁犯戒︰又称清净戒。即菩萨受持净戒,无所毁犯,永断十恶,具足十善。  菩萨所持的身净等十种净戒  (1)身净戒,防护身之三恶故。  (2)口净戒,远离口之四过故。  (3)心净戒,永离贪恚诸邪见故。  (4)具一切净戒,于天人中最胜妙故。  (5)守护菩提心净戒,不乐小智故。  (6)守护如来所说净戒,即使是微细罪亦大怖畏故。  (7)微密净戒,善拔犯戒之诸众生故。  (8)不作一切恶净戒,积集一切诸善法故。  (9)远离一切有见净戒,不着于戒故。  (10)守护一切众生净戒,出生大悲故。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一云(大正9·660a)︰‘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净戒,若菩萨摩诃萨安住此戒,则得一切诸佛远离众恶无上净戒。’  菩萨所持的不舍菩提心等十戒即  (1)不舍菩提心戒,  (2)远离二乘地戒,  (3)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  (4)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  (5)修一切菩萨所学戒,  (6)于一切法无所得戒,  (7)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  (8)不着一切如来身戒,  (9)思惟一切法离取相戒,  (10)诸根律仪戒。  菩萨所持的十重戒  又称俱密十重戒。依《无畏三藏禅要》所说,即  (1)不应退菩提心,  (2)不应舍三宝而归依外道,  (3)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经典,  (4)对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  (5)不可因说法而令已发菩提心之众生生退心、趣向二乘,  (6)不可因说法而令未发菩提心者发二乘心,  (7)对小乘人及邪见人不应辄说甚深妙法,  (8)不发诸邪见等法,  (9)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  (10)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不教人作,不见作随喜。  《梵网经》卷下等所说的十重禁戒  (1)不杀戒,(2)不盗戒,(3)不淫戒,(4)不妄语,(5)不酤酒,(6)不说过戒,(7)不自赞毁他戒,(8)不悭戒,(9)不嗔戒,(10)不谤三宝戒。  大小乘共通的十善戒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两舌,(6)不恶口,(7)不绮语,(8)不贪欲,(9)不嗔恚,(10)不邪见。  与五戒异同  十戒之前五项戒与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大致相同,而其中不邪淫提升为不淫(没有任何性行为)。  与八关斋戒异同  戒条上来说,十戒与八关斋戒仅差在捉金银戒。是以八关斋戒亦称“近住戒”,为在家人近阿罗汉而住(近清净僧侣而住),戒律上亦近于沙弥、沙弥尼十戒。  然而在家人之八关斋戒受持仅一日一夜,隔日清晨戒体即自动舍去;在未舍戒的情形下,十戒为出家僧人尽形寿受持(一生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