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的启示

魏征进谏的启示 魏征直谏从中读懂了什么?

魏征直谏从中读懂了什么?

魏征直谏从中读懂了什么?

魏征直谏从中读懂的是唐朝初期帝王兼容并蓄的统治方针,以及初唐时期称得上是吏治相对清明的历史时期。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当贤臣遇上明君才能直谏,才敢直柬。很好的诠释了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伺的真正含义。

魏征直谏从中读懂了什么?

唐代大臣魏征是历史上很有名的谏臣,他总是向皇帝提出各种建议,也不管皇帝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魏征和唐太宗,这俩人一个竭力进谏,一个虚心纳谏,成就了君臣关系上的一段佳话。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和魏征之间,只是表面上的深情脉脉,实际上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两个人是在小心翼翼地制造出一种假象,目的只是要形成一种双赢。魏征的“成功”其实饱含血泪和辛酸,也可以说是成功学的一个标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魏征在遇到唐太宗之前,是很不顺利的。他自己先后跟过五个主人。最后一个,就是唐太宗的哥哥,太子李建成。跟了太子总是能有个盼头了吧,结果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中被杀,魏征倒霉催的,辛苦了几十年,连个稳定的靠山都没找着,每一次押宝都押错地方。李世民这边呢,从历史上看,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皇帝。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原罪,非常不光彩。因此他就特别希望有一个人能出来帮他洗脱这个罪名。这个人不能是自己这边的——肯定会越抹越黑的嘛。让民间人士来洗地也不现实——不了解朝廷的状况嘛。那最好的方式就只能是,让敌对阵营的某个人出来给李世民洗底。恰恰这个时候,魏征出现了。作为敌对阵营的人,魏征去见李世民的时候,是相当危险的。不单是可能被当做余孽杀掉,更严重的是,魏征曾经向李建成建议,要他早点把李世民干掉。这还了得?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啊,一见到魏征,李世民就问他。你好大的胆子,竟然妄图破坏我和我大哥的感情。出人意料的是,魏征既没有跪在地上,咣咣咣磕头求饶,向李世民忏悔说自己当初瞎了狗眼,跟错了人;他也没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主动检举揭发别人、戴罪立功。他只说了一句话:“如果李建成早点听我的话,现在死的就不是他了。”这话一说出来,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但李世民听了以后却露出了笑容,这并不是李世民被魏征的直率打动了,仅仅是因为啊,魏征说出了他想听的话。魏征当着大家的面,赤裸裸地说出了当年李建成要干掉李世民的阴谋,这么一来,这事儿就成了李建成先起了杀心,李世民只是被逼无奈,不得不除掉李建成,一下子就把玄武门之变的性质给翻了案。魏征本人是李建成的重要谋士,他本身就是见证者。所以他的话可信度高,成功洗刷了李世民身上的原罪。魏征的回答看似狂傲、直率,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只有这么说才是他的唯一活路。这就让李世民也不能杀掉魏征,这两个智商超群的男人过招,一句话就达到了双赢的境界。魏征之所以能够用这种巧妙的方式保护自己,是因为他曾经学过“纵横术”。什么叫“纵横术”呢,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用什么方法、什么角度说服对方,不存在一种不可更改的主张。这其实就是无原则、没节操。但走投无路的魏征只能利用“纵横术”保护自己。后来,魏征充分发挥自己这方面的特长,利用李世民对他建立起来的好感,开始了不断进谏。他先给李世民洗脑,什么叫“忠臣”,什么叫“良臣”。“良臣”呢,就是让自己获得美名,也辅助君主获得声誉的臣子;“忠臣”呢,就是自己被杀掉,让君主背上杀臣子的恶名,双方都受损。洗过脑以后,魏征就不断进谏,“直谏”就成了魏征生存的武器和邀宠的法宝。李世民如果不耐烦,想杀了魏征呢,就是让魏征成为了“忠臣”,两个人双输;李世民要是听他的谏言,不杀魏征,那就让魏征成为“良臣”,两个人就双赢。这种君臣和谐的局面维持了很久,直到魏征死。他死了以后,因为他生前举荐过两个人,这两个人被牵连到一宗大案里。还有人指正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那些奏章,他都自己偷偷录个副本,交给史官,就是想要在史册上留个犯颜直谏的美名。这下唐太宗就忍不了了,他命人毁掉了自己给魏征写的碑文,还废止了两家通婚的约定。所以啊,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关系,从根上说,还是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那就是,在一个系统内,最好的生存法则是,首先考虑系统需求,进而保护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