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谁说的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谁说的 天下为公是谁提出来的?

天下为公是谁提出来的?

天下为公是谁提出来的?

首先,“天下为公”,语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说,圣王要遵循天道,代天牧民,时刻要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作为唯一遵循,选任贤能的官吏,布诚信于天下,使人与人、邦国与邦国之间和睦相处。

其次,“天下为公”,讲的是为政之道,是知识分子讲给帝王将相这些为政之人听的。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资源,帝王的职责,就是代天牧民,因此自称“天子”。作为帝王将相,要顺天(顺应天道)应人(顺应民心),要在其位谋其政,要为天下苍生造福,而不是只为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否则便是“无道昏君”。周王朝给商纣王扣的大帽子,便是“荒淫无道”,“荒”是本职工作没做好,“淫”是私欲烈炽挥霍无度,“无道”是不符合天道的要求,应该下台。有了这个大帽子,周武王兴兵伐纣便看起来名正言顺多了。因此,天下万民就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于是商朝的老百姓便在周国的带领下,把商纣王推翻了。秦朝灭亡、汉朝兴盛也是如此。

再次,“天下为公”是中华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共同的理念。帝王也是人,有血有肉,有七情也有六欲,如果不加规劝,很容易跑偏。因此,帝王身边,要有谏官,自古以来,都是“文死谏,武死战”,所有每个帝王身边都有所谓的直臣(有意见直接提)、铮臣(腰杆硬)、忠臣(忠诚度高)、死节之臣(不怕死),这些大臣的存在,映衬着帝王的品格。英明之主,常常是包容的,但容忍也是有度的,所以谏官的职业风险非常之高,经常会死节。没有了长孙皇后,谏诤之臣魏征不知道要提前死多少年了,号称“千古名君”的唐太宗也常常被气得丧失理性,可见谏诤之臣多么“可恨”。但是,成为谏诤之臣,维护“天下为公”的天道,是一个谏官至高无上的荣誉、追求和使命,所以比干剖心,流芳千古;费仲阿谀,遗臭万年。在礼法的之下,知识分子是很在意自己的荣誉的。

“天下为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崇高追求,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天下为公”,二者一脉同源,都来自于天道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