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出自

螳螂捕蝉出自 螳螂捕蝉属于什么故事?

螳螂捕蝉属于什么故事?

螳螂捕蝉属于什么故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亡羊补牢犹时未晚。是成语故事,不是历史故事。前者说的是当你准备吃点别人时,也有人准备吃掉你,比喻凡事不可掉以轻心,沿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后者是说,羊已经丢失,还把羊圈补牢也是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比喻凡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螳螂捕蝉属于什么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想讨伐楚国,还放出狠话,谁劝谏他就杀谁。有个侍从想劝他却又不敢,于是,拿了把弹弓在宫里在后院里转,遇见吴王就给他讲了个故事。

这个年轻人说:“树上有只蝉,只知道放声高歌,却不知道旁边有只螳螂准备捕杀它;而这只螳螂只顾盯着那只蝉,却不知道身后有只黄雀准备袭击他;这只黄雀伸着脖子准备啄蝉,却不知道我在下边拿着弹弓瞄着他。”

吴王听了恍然大悟,于是罢兵。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典故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也成为了警醒后人的一个重要的谚语,让我们时刻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敌人。

那么事实上,后世的人们是否时刻牢记这这个诞生在春秋时期的典故呢?答案是否定的,而且甚至历朝历代都有发生,即便是出自典故的吴王夫差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也将这一警句抛之脑后。

我们先看看吴王夫差是怎么亲身“实践”这一典故的。吴王夫差在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再加上其父亲吴王阖闾多年积攒的家底儿,吴国国力空前强大,先后降服越国,两次伐齐,压制鲁国。一连串的军事胜利让吴王夫差开始发飘,想效仿其父称霸中原。

而吴国大夫伍子胥曾多次建议夫差先灭越国,扫除后顾之忧,但夫差却认为越国实力弱小,还差点被自己灭了,并且极度轻视给自己当过马夫的败军之将越王勾践。于是不听劝阻,率大军与诸侯国会盟与黄池,并且击败晋国成功争得盟主,顺利地“捕到了蝉”。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经历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乘吴国国内空虚大败吴军,而曾经创造这个典故的夫差也国破身死,扮演了悲情的“螳螂”。而他身后的“黄雀”勾践却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成为了人生赢家。

第二个上演这经典一幕的是曹魏集团和司马氏。东汉末年,一代枭雄曹操经过一生征战,统一了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的扛把子,上演了经典的屌丝逆袭,为他的后代篡汉奠定了基础。其子曹丕在其死后称帝,建立魏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曹操及和他的儿子终于完成了“捕蝉”的大业。

但是令曹操没想到的是,他一生多疑却拉下了一个人——司马懿。其实司马氏家族自曹操时代起就在一直扩充实力,闷声发大财,而且司马懿本人又极其隐忍坚毅。因此在曹操死后不到二十年,司马懿便效仿曹操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最终,司马氏代魏,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曹氏几代家业却成为了司马氏眼中的“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