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五虎是哪五个

太监五虎是哪五个 明代权力最大的五个太监分别是谁?

明代权力最大的五个太监分别是谁?

明代权力最大的五个太监分别是谁?

郑和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名马和,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赐马和郑姓,史称\

明代权力最大的五个太监分别是谁?

我们先来说说宦官得以存在的原因?

第一,为了保证皇帝血脉的纯洁唯一性。在深宫内院中,除了皇帝一人而外,不让第二个男人出现。最稳妥的办法,是让既是男人,却因生殖器官被阉割而成了“半个女人”的人在宫内当差,这种不男不女、半雌半雄的人,就是宦官。

第二,希望最大限度地将君权、夫权合而为一。封建统治者几乎没有一个不追求妻妾成群的淫逸生活。最高统治者皇帝更毋庸论,他既是全国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者,也是夫权的最大代表者。对于封建帝王来说,维护其夫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当然也是至为重要的。汉代仲长统说过:“宦竖傅近房卧之内,交错妇人之间。”因为只有经过腐刑成了特种男人、“半个女人”的宦官,在与宫中妇女接触中,才不会发生大的问题。

就题主提出的问题我们谈谈明朝最大的五个宦官是如何在皇权的卵翼下,逞凶肆虐,闹得天下鸡飞狗跳,河决鱼烂,“把人的血肉廉耻当馒头似的吞噬”,直到明朝灭亡的。

王振(?-1449年)是明英宗时期的著名宦官,也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山西蔚州(现今河北蔚县)人。

永乐末年,王振入宫当了太监,最初入宫时是位负责在内书堂教小太监读书识字的宦官。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次年改元正统。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

之后一段时期,“三杨”等元老重臣德高望重,张太后对他管制又特别严格,他想控制朝政的愿望难以实现,心中着实不快。但也毫无办法,只好在干预朝政的道路上停一下脚步,采取以屈求伸的办法,等待时机,以求一逞。

正统七年(1442年),王振的最大障碍物——太皇太后张氏病逝,英宗是一个常常发昏的皇帝,他并不是贪求淫乐不理朝政,而是过于相信王振,凡是王振说的,他马上就相信,而且认为是最好听、最正确的。王振之后大权独揽,接着提拔自己的亲信,打击政敌。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一个以王振为核心的朋党集团。

王振擅权,不但不布置加强北方边防,反而接受瓦剌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交易。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同年七月,大举分兵攻明。

根本不懂军事的王振,对瓦剌的军事进攻没有足够的认识,以为让英宗亲征,就能把瓦刺兵吓跑。所以,他为了侥幸取胜,冒滥边功,便在明朝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怂恿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宋真宗亲征的榜样,以便青史留下美名。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20万军队被击溃,王振终恶有恶报死于乱军之中,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

萧敬(1438—1528),字克恭,别号梅东,延平府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人,司礼监太监。

自幼入宫服役,因聪明伶俐,被选入司礼监内书堂读书。天顺二年(1458)升为奉御,不久,再升为御用监左监丞。

成化三年(1467),晋升为司礼监佥书,并受命前往勘查武冈、蕲州等藩府的大案。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去世时,为躲避牵连,萧敬主动请求干宦官谁也不愿干的事——到裕陵司香。

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病危,把太子托付给萧敬,这就是后来的武宗。

正德七年(1512),武宗起用他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赐给他绣着坐蟒的袍子,准许在宫中乘小轿出入。这时他已经七十四岁了,但对时事仍然能常常提出好的意见。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病逝,无子,由藩王朱厚入承帝位,就是世宗。世宗因为萧敬德高望重,又熟悉宫廷各种事务和礼制,所以特地诏令他入宫,管理机务。这时萧敬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了,但仍然头脑清楚,精力充沛,在宫中进退周旋,行步不差尺寸。

嘉靖元年(1522),萧敬屡受廷臣弹劾,请求告老退休。世宗准了他的请求,并念他过去的功劳,除年俸外,每月再加米十石;每年拨人夫十人给他役使;逢年过节都像过去一样赐给时令食品。这样的待遇,比退休的内阁大学士还要好,也是以前的宦官从未得到的。

嘉靖七年(1528),萧敬在宫外私宅病逝。世宗命司礼太监赖义负责丧事的礼仪,御马监太监韩锡等综合办理有关丧葬的事。谕祭三坛,赐新钞三万缗。敕命要切实办好棺木、造墓、建享堂等事。皇太后赐给白金一百两,文绮四表里。大学士翟銮为他撰墓志铭,杨一清为他写墓表。

萧敬历侍六个皇帝,仕途也有起伏曲折,但亦四次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四次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前后长达五十年。他名下的宦官有百人之多。萧敬虽然也干了些违规的事,但还不至揽权谋利,拉帮结派。他不满其他权宦的敛财,虽然在皇帝身边几十年,但第宅始终还是原来那一间,没有为自己添置什么产业。退休后更是甘于林下之乐,杜门不出,绝口不谈时事,只和相知的来客赋诗、鼓琴、下棋。像他这样不敛财,不滥用权力的宦官,在明中叶后是比较难得的。

但他的权利是非常大的。

刘瑾(1451—1510),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擅权乱政最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即有“立的皇帝”之称。

刘瑾在景泰年间(1450—1456)初进宫时,只是乾清宫中一个普通的厮役(“答应”)。孝宗在位时,他犯了宫内的规矩,几乎被处死,后来侥幸得到赦免,由权宦李广引荐,转到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在正德元年(1506)十月,刘瑾打入了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在三年(1508)六月,谋得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之后权利越来越大,大肆培植党羽,处死和他作对的官员。

武宗上朝时,刘瑾站在他的右方。群臣拜完君王,都得向东北作一揖,故人均称武宗为“坐的皇帝”,刘瑾为“立的皇帝”,随着权力的日渐膨胀,刘瑾把武宗视为傀儡,公然把奏章带回家中。甚至有时候还假传圣旨。

1510年四月,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杨一清平定叛乱后与前来监军的张永商讨除刘大计。叛乱平定之后,太监张永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武宗不禁大吃一惊,命令将刘瑾抓捕审问。在李东阳的帮助下,明武宗最终动了杀心。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了大怒,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

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同年八月,刘瑾伏诛,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恶贯满盈的明朝太监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分三天割完:刽子手先从其胸脯割10刀,然后对着他大声吆喝,怕他昏过去,等醒过来,再割10刀,如此反复.第二天,刘瑾熬不住气绝身亡.第三天继续割尸,直到割足3357刀。

行刑完毕,割下的小肉块被受过其害的人家抢着买下吃掉,一文钱一块肉。

魏忠贤(1568—1627),河间府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

魏忠贤在万历十七年(1589)被选入宫,属司礼秉笔太监孙暹手下,当一名小火者,属于宦官中的最下层,干些洒扫庭院之类的粗活,并不得志。

据说,魏忠贤虽已阉割,但并未割尽,懂得房中术,加上年轻时就是个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家伙,因此深得明熹宗朱由校奶妈客氏欢心。后经天启皇帝亲自干预,按客氏的心愿,和魏忠贤成了合法的“对食者”,不久,魏忠贤便从惜薪司提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主管宝和等三大店铺,从一个睁眼瞎,当上了司礼秉笔太监这样权势倾国的要职。

天启三年(1623年),天启皇帝诏令魏忠贤和客氏的儿子侯国兴所荫封的锦衣官都世袭。这样一来,魏忠贤更加肆无忌惮,把参加宫中内操的宦官增加到万人,穿着护身铠甲出入宫廷,恣意耀武扬威。他还公然假传圣旨,赐光宗朱常洛的选侍赵氏自杀。裕妃张氏,性情刚直,怀孕后,客氏和魏忠贤将她囚于冷宫,不给饮食,刚好天下雨,裕妃喝屋檐水充饥,中毒死。成妃李氏,被客氏、魏忠贤禁闭半个月,虽然身边预先藏有食物,未饿死,也被贬为宫人。张皇后多次在皇帝面前说客氏、魏忠贤的过失,客、魏对她恨之入骨,用诡计使张后流产,致使天启皇帝绝后。宫嫔冯贵人曾劝皇帝停止内操,客、魏假传圣旨,说她犯了诽谤罪,迫使她自杀身亡。被他俩杀害的宦官,除了王国臣外,还有当年选张皇后的司礼监太监刘克敬,以及马鉴等很多人。这年冬天,魏忠贤又兼管东厂,权力更大了。

魏忠贤独揽朝廷内外所有大权,心腹众多,核心心腹“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投靠魏忠贤的死党分子崔呈秀之流的人,更是无法统计,从内阁、六部到各地的总督、巡抚,都遍插死党。

天启六年(1626年)冬,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建成。李永贞、周应秋奏告皇帝,说这完全是魏忠贤的功劳,于是魏忠贤又晋升为最高一级国公,加恩三等。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六日,朱由校病死于懋勤殿,魏忠贤很快便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据说,朱由校放浪纵欲,魏忠贤私进一种春药后,益发放纵,没过很久,终于一病不起。他没有后嗣,临终遗言立其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即崇祯帝。朱由检一向熟知魏忠贤的罪恶,非常警惕。嘉兴贡生钱嘉征拍案而起,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一、和先帝并列;二、危害皇后;三、大搞内操;四、目无高祖、成祖和皇帝其他祖先;五、扣削减对藩王的封赠;六、目无圣人;七、滥收爵位;八、掩盖边疆将士的功劳;九、搜刮百姓;十、行贿、走后门。

十一月,崇祯帝将魏忠贤发配凤阳当净军。魏忠贤贼心不死,在去凤阳途中,仍率领一批平时豢养的亡命之徒,身怀利刃,前呼后拥。崇祯帝得知后,立即下令兵部,让锦衣卫派人火速将魏忠贤一伙统统逮捕,押回京中审判。这时,魏忠贤正宿在阜城南关尤氏旅店。他自知难逃一死,遂与同伙李朝钦痛饮至四更,一起吊死在店中。后来,崇祯帝下令将魏忠贤的尸体碎割,把头挂在河间府西门示众。

汪直,大藤峡叛乱中瑶民后代,成化三年(1467年)以幼童身份被俘进宫。

汪直最初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随着万氏在后宫斗争中节节胜出,汪直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尚未成年便已迁为御马监掌印太监。

成化十二年,北京城爆出所谓“妖狐夜出”的离奇传闻,成化帝朱见深见汪直“为人便黠”,灵活机警,便令他易服出宫,率一两名锦衣卫化装成老百姓“密出伺察”。汪直外出刺探,不仅将城内情况摸了个底清,就连其同行、那些东厂太监及外派镇监们背着皇上做的坏事,也都被他一一打探分明,密报回宫。通过这件事,成化帝朱建深坚信汪直“能摘奸”,由此“益幸直”。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宪宗成立西厂,明朝继锦衣卫、东厂后又一特务机构诞生;太监汪直任提督,继王振后又一专权宦官登上历史舞台。汪太监年轻得志,如愿以偿当上西厂头目,一时豪兴十足,急于“立功”。

为了与自己的假想敌东厂竞争,他不仅在短时间内建立了比东厂更为细密的特务网络,还设法从锦衣卫挖掘“精英人才”、引进“领先技术”为己所用,进而“屡兴大狱”以制造影响。愈发的成化帝对汪直“益委任之”,汪直“遂权宠赫奕,都人侧目”。

汪直每出必是“随从甚众”,公卿百官“皆避道”,惟恐被他撞上。兵部尚书项忠因逢之不避,被百般“迫辱”。明人吕毖《明朝小史》载,汪直巡查边地,所在都御史“皆铠甲戎装将迎,至二三百里,望尘跪伏”。又有人作杂剧,剧中一丑角说:“吾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汪直等人的胡作非为终于引起士人反抗。内阁大学士商辂率万安、刘珝、刘吉等阁僚联名参奏其所行不法,要求斥退汪直,罢黜西厂。成化帝“不得已”而罢西厂,命汪直重回御马监。

但成化帝仍“眷直不衰”,汪直也申辩说内阁的弹奏是出于“为杨晔报复”,加上御史戴缙为之游说,不久竟又下诏“复开西厂”,致使汪直气焰“愈炽”,先后“诬奏项忠”,将其罢官为民,又将左都御史李宾“褫职”。

一时九卿中尚书董方、薛远及侍郎滕昭、程万里等数十人皆遭“劾罢”,大学士商辂亦被罢去。

俗话说,姜是老的辣。正如商辂等人当初上疏中所指“汪直年幼未谙世事”,他果然“栽”在自己这个短处上。

传载:汪直“年少喜兵”,也想学着前辈王振的样子“立边功自固”,于是自任监军,到边境线上四处寻衅滋事,导致境外异族首领频频犯边,先后有“伏当加寇辽东,亦思马因寇大同”,皆“杀掠甚众”。

成化帝见汪直太不懂事,对他渐渐疏远,最终将他调到南京降为奉御,“罢西厂不复设”,一时“中外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