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园小梅其一朗诵

山园小梅其一?

山园小梅其一?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林逋 〔宋代〕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山园小梅其一田字格范书?

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研,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该如何赏析?何以能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山园小梅·其一是北宋诗人林逋所著作,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杭州人。早年浪游江淮间,后归隐西湖孤山,不仕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以「梅妻鹤子」闻名于世,更以「孤山八梅」八首梅花诗为梅花诗坛带出划时代的意义。 山园小梅·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
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
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山园小梅·其一 赏析 前半首叙梅花丰神独绝。
首联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历经严冬 霜雪,百花凋零,唯有梅迎春盛开,带来一阵暖意。
梅花傲骨凛然,投射了人性高贵的情操,令人联想起唐裴休〈上堂开示颂 〉:「不是一番寒澈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次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叙梅之姿态风韵。
上句诉诸视觉,绘梅之姿态,下句诉诸嗅觉,写梅之芬芳,在月色朦胧,稀疏的枝叶倒映在清浅的水中,摇曳生姿,不知何处传来一股幽香,令人陶醉。
后半首是作者对梅情有独钟。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着意渲染鸟蝶为之痴迷,白鹤爱红梅,还没有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窥两眼;粉蝶如能飞舞其间,当为之销魂。
在此联想杜甫〈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霜禽粉蝶之痴迷,燕鸥之自在,其实都是诗人的移情投射。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此情此景,令人悠然神往,在梅花身边独自徘徊低吟,相亲相近,足也乐也,毋须一群人饮酒奏乐助兴,对于梅花,幽赏即可。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称为千古绝唱,其来自五代南唐江为诗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原诗二句分写竹、桂 。林逋易「竹」为「疏」,易「桂」为「暗」,专叙梅。
疏影横斜,兼叙梅花稀疏的特点与横斜的姿态,暗香浮动,显现其幽香远递的神韵。
梅花不但灵动多姿,耐人寻味,更足以彰显林逋「澄澹高远」的人格与风格。
月宜淡,影宜疏,姿宜斜,香贵淡远,似有若无。
难怪南宋诗人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赞叹:「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其山园小梅成为千古咏梅绝唱的原因也受到了宋代社经环境、政治环境与理学兴盛这三点之影响以下就此三点分别说明之:
(1)社经环境:先从两宋的社经环境来看,私有园林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发达,使梅花得以在此环境下被大量的欣赏与歌咏,赏梅风气于是普遍流行在宋人的生活中,梅花的审美特征于此又更能深入被关注与探究。
(2)政治环境:再就宋代的政治环境而言,无论北宋、南宋都有其内忧外患,在国势衰微之下,有忧患意识的爱国文人自然对梅花凌寒傲雪、坚贞不屈的精神感到敬佩,于是梅花成为宋代文人心目中爱国精神的典范。
(3)理学兴盛:而在宋朝儒家理学复兴的影响下,士大夫注重品格及德行的要求,有「岁寒三友」和「四君子」美名之称的梅花,自然便符合宋代文人对自我的期许,一时之间,以梅花为主题的诗歌创作空前兴盛于两宋。
梅花审美内涵的提升与品格的确立,可说是宋代咏梅文化中的重要贡献,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为林逋与苏轼,以下就林、苏二人对梅花诗的影响来简单分析。
北宋诗词美感的提升 在宋代之前,诗人对梅花的描摹主要着重在其色与香,对梅花枝干甚至是整株梅姿体态的观察较为缺乏。
一直至北宋的林逋,才真正在咏梅文坛中开拓出「枝、影」书写之新格局。
林逋以「孤山八梅」八首梅花诗为梅花诗坛带出划时代的意义。这八首诗中,最重要及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山园小梅〉一诗。
这首诗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梅花开创出描摹的新视角,也写尽梅花特有的风韵及美感,将梅花的审美内涵提升到更高的地位,也同时赋予梅花高逸的隐士情怀。
林逋不仅是写眼中之梅,更是道出心中之梅,将自我高洁的隐逸精神与梅花的幽雅合而为一,使梅花冰清玉洁的神韵品格拉至繁花之上,成为咏梅文化中牢不可破的审美形象。
北宋梅格的确立 继林逋为梅花审美形象揭开崭新的一页后,苏轼更是进一步梅花特有的品格神韵,确立出梅花无花能及的独特「梅格」。
和林逋孤芳自赏的隐士情节不同的是,在宦海浮沉与在异乡漂泊的苏轼,习惯将眼中之梅人格化,藉吟咏梅花来寄托自我感遇。
因此,苏轼笔下梅花就不能仅仅只有花容的美感特色,还必定得具备超凡的品格神韵,才能达到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这也是梅花始具「梅格」的开端。
而在苏轼咏梅诗中,明确提出梅格的为〈红梅三首〉诗之一: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春枝。(苏轼〈红梅三首〉)
此诗源自于苏轼不认同石曼卿〈红梅〉中的「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一语,在他眼中的梅花绝不是只有与桃、杏相似的外型,其中之品格神韵是有极大的差异。
苏轼将此诗中的红梅,比拟成深怕自己不入时而学桃杏的美人,却在红颜底下不经意地流露出异于桃杏的孤高幽雅之脱俗,展现出梅花特有的「梅格」气韵。
诗中借霜雪衬托其孤瘦与冰清玉洁,传神地写出红梅迥异于桃杏等花冷艳却不媚俗的气节,更寄托出诗人强烈感怀自寓的主观写意情感。
梅花诗至北宋林逋、苏轼二人,整体审美形象与品格神韵的确立已臻完备,并超越于百花之上,更下开南宋文坛梅花形象的登峰造极。
书林逋诗后
苏轼曾经创造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是对林逋的人格、诗歌、书法,表达自己的景仰。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 》说:「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其诗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书林逋诗后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由此可知,苏轼赞同景仰林逋在文学,诗词上的高贵情怀,也因此林逋创梅花诗的成就,更成为了千古咏梅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