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戳一蹦跶

张宗昌写大明湖的诗?

张宗昌写大明湖的诗?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

自己作诗一首?

大明湖,明大湖
大名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跶

如何理解

“不学诗,无以言”出自《论语·季氏》,是孔子对其子所说的话。原文为: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其实孔子此言与西周时期的政治外交现象有关,强调的是诗的外交功用。
1、关于”诗“
这句话出自《论语》,很显然,这里的诗指的是《诗三百》,也就是后来的《诗经》。《诗三百》有305篇,取其整数,故称“诗三百”,《史记》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认为“诗三百”是孔子删定而成的,不管此说是否真实,但孔子与“诗”的密切关系是不能否认的。而“不学诗,无以言”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学习《诗三百》,对《诗三百》没有一定的了解,到了特定的场合(比如政治外交场合)就不能合理地应答,达到自己的外交目的。
2、关于“赋诗言志”
想要进一步了解“不学诗,无以言”的意思,就必得先对春秋时期政治外交中的“赋诗言志”的现象有所了解。
春秋时期各诸侯常有往来,或宴飨,或外交。各国使者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立场、观点,常常会歌、诵《诗三百》中的诗句,这种现象就叫“赋诗”,有时会根据场合将诗的原意曲解,引申,这就是所谓“赋诗断章”,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断章取义”,但在过去,这是极为流行的现象。听诗的人不仅仅是纯粹娱乐,还重在听取对方的“诗意”,简而言之,听的是对方的意图。所以说,诗可以传达人的“志”,是为“赋诗言志”。
3、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外交场面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一次赋诗当面讽刺人的场景:“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
这是叔孙讽刺庆不懂礼仪,先是车与服不相称,后是吃饭无礼,所以叔孙直接赋《相鼠》来讽刺庆,《相鼠》里有一句:“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讥讽之意溢于言表,而庆封不自知,恰恰说明了“不学诗”给他带来的影响就是“无以言”。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还记载一场盛大的“赋诗言志”的外交场面:“赵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下面子展赋《草虫》,伯有赋《鹑之奔奔》,子西赋《黍黎》之四章,子产赋《隰桑》,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印段赋《蟋蟀》,公孙段赋《桑扈》。赵孟皆一一点评,其中他还提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伯有赋《鹑之奔奔》,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刺诗”,古代学者以为是讽刺、谴责卫国国君的诗,伯有在外交场合赋这首诗,观诗的人就能知道他对自己国君有所不满,诗歌充满怨愤之情,这种感情一直在心中盘旋,引来杀身之祸是必然的。所以赵孟才能轻易看出他身处危机之中。
所以,关于“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应该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外交现象来理解。《诗三百》在春秋时期的外交场合运用甚广,那时候的贵族阶层如果不懂诗的含义,在外交场合必然就会给国家,给自己丢脸,严重的甚至会惹来祸端。在这种“赋诗言志”风气如此盛行的情况下,“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了。另外,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还提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更明显地强调了“诗”的政治功用,可以看作是对“不学诗,无以言”的补充了。
这里是好说文学,以上乃一家之言,如有失当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喜欢请关注,欢迎与我一起探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