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版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原文注音?

愚公移山原文注音?

注音:yú gōng yí shān
愚公移山解释: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出处:
《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愚公移山中三个曾读什么?

1. 愚公移山原文中“曾”的读音
“曾”字读:(céng)。
出处:《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原文节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2. 愚公移山原文中“曾”的读音
战国列子的《愚公移山》中的三个“曾”读音都是céng,为副词。
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翻译为“连。都。”
原句: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白话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白话译文: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白话译文: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扩展资料:曾字是一个多音字,读音和意思分别是:1、曾【céng】(1)表示行为或情况以前发生过。例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白话译文: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2)通“层”。
重叠。(3)已经。
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战国 列子《列子·汤问》白话译文: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2、曾【zēng】(1)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2)谦词。犹“末”。
(3)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例句:他曾来过。
(4)竟,竟然。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
例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明 魏学洢《核舟记》白话译文: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5)通“增”,增加。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战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白话译文: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6)岂,难道。(7)指隔两代的亲属:曾孙,曾祖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