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感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什么意思?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什么意思?

原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解--讷(nè):说话迟钝。 释义--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出处--《论语·里仁》 讷于言敏于行(nè yú yán,mǐn yú xíng)是一个汉语词汇,直译为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真正的意思是: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如何理解?

据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发放的《关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有关名词术语的说明》介绍,经过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及讨论研究,新时期广东精神被概括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厚于德”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诚于信”侧重于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是广东精神的时代要求;“敏于行”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孔子的“讷于言,敏于行”提现了什么之辩?

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A之辩。 A、知行之辩 B、形神之辩 C、动静之辩 D、天人之辩

君子需纳于贤而敏于行是什么意思?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内涵意思是: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
出自《论语·里仁》篇。《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什么意思?

意思: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里仁》。 原文节选: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2、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4、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5、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少了。”
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8、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