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是形容什么的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形容的是谁?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形容的是谁?

孔子形容音乐的美妙达到的迷人地步。其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这是一种形容的说法,就是说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看来孔子在音乐方面有高深的造诣。现如今人们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什么毒?

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不是用来形容毒的。该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述而》。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意思?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
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
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道理?

孔子学习专心致志,非常的用功,完全沉浸的读书的乐趣之中,一至于三月食肉而不知道肉的滋味。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是什么?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孔子认为,《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美不尽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