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的典故

言必信行必果的典故 言必信,行必果的例子?

言必信,行必果的例子?

言必信,行必果的例子?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他的儿子跟着她哭着吵着要跟她走。曾子的妻子骗孩子说:快回去,等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听了母亲的话,孩子高兴地回去了。 晚上,曾子的妻子从市场回来,看到曾子正要杀猪。她急忙拦住他:我只是在和孩子们开玩笑。你为什么这么认真?曾子严肃地说:大人不能和孩子开玩笑。孩子不懂事,很多事情都是向大人学习,今天你要不按你说的去做,就等于教孩子撒谎。曾子的妻子被说得哑口无言。于是曾子杀了猪。 曾子是历史上的名人,他已成为信誉的典范。《增资烹饪》的故事,也流传千古。给我们以启示和启示:一个人如果说到信誉,那么,他就会立足于世。而且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相反,一事无成,被人们唾弃和指责。 南门立木 战国时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落后于中原诸侯国。附近的魏国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占领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即位。他下定决心要努力,首先要收集人才。他下了一个命令,说:无论是秦国人还是外国客人,谁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为官。” 秦孝公这样的号召,果然吸引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有一的贵族公孙阳(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请人介绍,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重视农业,奖励士兵;要想治好国家,必须有奖惩。有奖惩,朝廷有威信,一切改革都容易进行。”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见。但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试图反对。看到这么多人反对,秦孝公刚刚即位,怕闹事,就把改革的事情暂时搁置了。 两年后,秦孝公的君位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情都是由左庶长决定的。” 商鞅起草了一项改革法律,但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律。先叫人在首都的南门竖起一根三尺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二金。” 过了一会儿,南门被很多人包围,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能拿,哪里用十二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妃长成心的玩笑吧。” 大伙儿你看我,我看你,就是没人敢上去扛木头。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二。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合理,还是没人敢扛。 正当大伙儿议论纷纷时,人群中有一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即派人传话,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不少。 这件事立即传开,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妃长的命令并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发挥了作用,于是公布了他起草的新法令。新法令的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立功为标准。没有军功的贵族没有头衔;生产更多食物和丝绸的人免除官员的差距;那些因为懒惰而做生意和贫穷的人,以及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都被惩罚为政府的奴隶。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实力也增强了。不久,秦国攻打魏国西部,从河西到河东,打败了魏国的首都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