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谈道教

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谁最备认可?

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谁最备认可?

孔子封建帝王最认可。老子老百姓最认可。

佛法无君臣父子礼仪规矩无后不孝,为何在我几千年来的礼仪之邦能兴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受到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攻击,他们的理由之一就是佛教没有君臣尊卑,出家人不侍奉父母,又不传宗接代,是大不孝。
东晋著名僧人慧远还写了一篇文章《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就是指僧人,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就是,出家人只应礼敬释迦牟尼,不应该礼敬王者。
所以一开始佛教被视为无君无父,可想而知在儒家学说盛行的中国,这样的佛教会受到种种阻碍。
为了在中国生存发展,佛教界人士也提出种种说法,来调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
比如有僧人提出,佛教可以教化人心,使百姓弃恶从善,这是有利于皇帝统治的。
东晋时著名僧人道安还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说法,认为佛法想要弘扬,必须依靠皇帝的力量。
所以后来很多僧人都和皇家打得火热。
对于佛教与孝的矛盾,有僧人认为,一人出家可以免除父母过去的恶业,让父母早生极乐,这是大孝。
后来翻译的《盂兰盆经》和《地藏王经》也支持这种说法。
所以佛教与中国传统伦理的矛盾就被调和了。

儒家道家墨家哪一家的观点更适用于当今社会?

道家,儒家,墨家不要把顺序搞反了,道家是基础,儒家在中间,墨家在最后。
这么排列是有根据的。道家思想是基础,同时,道家思想也是帝王学,适合高层人去学。
儒家思想在中间,儒家思想适合中层人去学,儒家不适合高层人学,也不适合底层人学。
墨家在最后,墨家思想适合底层人学,不适合高层人,中层人学。

国语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吗?

不是,首先《国语》(别称:《春秋外传》《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编撰的一本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该著作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这之间,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等诸侯国的部分历史事件和传说,以及各国贵族之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中国思想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中国对邻国、对西方、对于全世界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西方耶稣会士传播到了欧洲国家。明朝利玛窦来到中国,开中西交通交流的新纪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翻译成拉丁语并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同时也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茫中觉悟过来。黑格尔的弟子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也提及孔子,他说:“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凡一个人心地诚实,他保持对他人如同对自己一样的思想方式,他不离开人的理性所赋予人的那种义务的道德规律,所以他就不把自己不愿别人向他做的事施诸人。”他认为这个朴素的通俗的道德原理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的,最有说服力的。
中国文化中的老庄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戚继光的练兵思想都对欧洲有影响,特别是宗教哲学中的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等,因此欧洲产生了一个新的专业:汉学。
中国生活方式和器物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生活方式和器物层面都在不同程度影响欧洲文化。随着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逐渐兴起了一股称为“汉风”的“中国热”,遥远的东方犹如神奇的土地,深深地吸引着欧洲,到18世纪“中国热”达到高潮。在社会生活中欧洲人以拥有中国的器物为荣耀,用中国家具,贴中国墙纸,用中国瓷器,喝中国茶。“中国风”是18世纪欧洲文化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当时法国作家格里姆(Grimm)有一段描述,“这个国家就成为智慧、道德及纯正宗教的产生地,它的政体是最悠久而最可能完善的;它的道德是世界上最高尚而完美的;它的法律、政治,它的艺术实业,都同样可以作为世界各国的模范”。
总之,中国文化从古至今都对世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体现在了方方面面,比如思想体系、生活方式,等等。最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文化被很好地保存和传承。面对全球化的大趋势,如何对文化进行完整的保存和传承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热爱学习、热爱人民、正义、谦虚、中和之道等都是永恒的教义,而这些文化来自中国。东西文化的接触是世界文明的强大推动力。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发展,将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