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的典故简短

系绳子魏王养斗鸡的故事出自?

系绳子魏王养斗鸡的故事出自?

应该是纪渻子养斗鸡。
《纪渻子养斗鸡》出自《庄子》,作者庄子,也是成语“呆若木鸡”的出处。这则寓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符合道家思想,即对立面相互转化;无为之道的道理。
原文: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犹应响景(yǐng,通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
十天后(国王)问道:“鸡(训练)完了吗?”(纪渻子答)道:“没有,(它)还没本事却骄傲而自负。”
十天后(国王)又问。(纪渻子答)道:“(它)还是受外界的影响(太大)。”
十天后(国王)又问。(纪渻子答)道:“没有。还是目光犀利并有傲气。”
十天后(国王)又问。(纪渻子答)道:“差不多了。即使有鸡叫,(它)已经没有什么反应了,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鸡,它的素质已全了,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了,(见了它都会)逃走的。”

呆若木鸡的作者?

呆若木鸡,是一个成语,没有作者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子是否训练好了,纪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了十天,纪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为什么“呆若木鸡”的斗鸡能天下无敌?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选自《庄子?外篇?达生》。原文如下: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记录“呆若木鸡”这个故事的《庄子?外篇?达生》的内容。《庄子?外篇?达生》的“达生”之名,并不是古之圣贤随口而取的,其中“达”代表通达,通晓,“生”代表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这篇《达生》的主要内容在于讨论如何摒除外欲,使心神宁静,通过休养精神来达到“达生”的目的。
而“呆若木鸡”作为全文的第八部分,主要是借斗鸡的故事来比喻说明凝神养气的方法。生活在俗世中,我们的心灵受到各种各样外界因素的影响,就如同斗鸡一样。而外界的种种信息,各种诱惑是我们心灵最大的敌人——别的斗鸡。这场战斗自上场起就已经开始了。遇到这些敌人,我们虚憍恃气,草木皆兵,使心灵的节奏脱离了自然的轨迹,反而被外界干扰牵着鼻子走,这样的心灵,又能战胜谁呢?只有让自己先静下来,面对外在的一切影响都“已无变矣”,才能去反过来影响对手,让对手不战而溃。这就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战者也。”故而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