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石经名词解释

三体石经是什么?

三体石经是什么?

《三体石经》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书体罗列而刻,内容为《尚书》、《春秋》等片断。建于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
从书法角度来看,无论是古文、篆书与隶书,在用笔上都显得干净利落而规整化一。古文用笔多出锋成尖,几乎没有逆锋用笔。它书写自然,形如刀刻,表现出上古简洁的风韵。在笔画粗细上,它稍存差异。多于起笔、转变、交会和字画中部加重用笔,形成丰满浑厚的鼓腹之状,如同铸在钟鼎等礼器上的铭文,具有沉凝古拙的韵味。小篆仿照秦篆刻石,结体依然舒展纵逸,但在用笔上则表现出方多圆少的时代风尚,字体更为规整,形态更加端庄。在这三种字体中,尤以隶字书法最为突出地表现出规整化一。在用笔上,已无奇异的变化,以方笔为主,很少有圆笔的运用。它虽已无《张迁碑》等以方笔见长的书法所表现出的豪放峻拔与粗犷凌厉,但另具一种温厚恬静的风格。在字体结构上,它克守着均衡匀适的法度,表现出体态的端庄与体势的平和安然,其笔画收放有度,既无纵肆逸放之笔,也无紧缩断折之笔,神情温厚典雅,颇具儒者中庸平和的气度。不仅其体其势无奇无险,而且字体中的各部分也都遵循法度,表现出平正与端直。因此,在其结体之中所反映的精神面貌,也是温厚恬静。总之,字体虽有古文、小篆与隶书之别,但书法风格基本相同。内容是儒家经典,书法艺术风格也合于儒家之温文尔雅的品形与敦厚朴实的含养的规范和要求,内容与书法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三体石经》又称《正始石经》,刻有《尚书》《春秋》,约二十八通碑,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242)立于洛阳南郊太学,《三体石经》是中国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刻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因为使用古文,篆,隶三种不同字体而得名,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朝时期,《三体石经》和《熹平石经》一起被多次迁移,屡遭损毁,由于字字珍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体石经》出土后被凿成小块出售。
下图为《三体石经》拓片。

三体石经的故事?

《三体石经》刻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