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例子

修昔底德陷阱例子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

自2012年起,国际媒体在讨论国际关系问题时,开始出现一个名为“修昔底德陷”(Thucydides's Trap)的说法,一时风靡国际媒体界、舆论界和政治界。那么,修昔底德陷阱的含义是什么呢?

修昔底德像

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60-前400/396年)是古希腊著名学者,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学者翻译为《战争志》),被认为是开创了西方史学、文学和政治哲学的重要传统,修昔底德本人更是被后世学者称为西方历史学的重要创立者。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世界雅典城邦的贵族子弟,曾担任雅典将军。《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主要内容是绵亘古希腊世界二十七年,经历开战、议和、间歇多次的最重要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交战的双方是拉栖代梦人主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这两大集团。拉栖代梦人(斯巴达)是希腊诸城邦中老牌的霸主,主导着重要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而雅典在希波战争结束后,大力发展海军,一跃成为希腊第一海上强国,同时在希腊陆上展开攻势,控制了提洛同盟,史学家称为希腊帝国。两大集团在多方面爆发了重要的冲突。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公元前404年4月,雅典在实际上沦为斯巴达的附属国,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人的彻底失败告终。

约2012年,国际媒体开始大量使用“修昔底德陷阱”,用古希腊历史上新兴的雅典帝国挑战老牌霸主斯巴达人最终惨败的史实,来形容现代国际关系中,一个新兴的强国在挑战旧霸主的固有秩序时,双方不可避免地会爆发战争。

随后,国内外有一些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和历史学家如郑永年、金灿荣、钱乘旦等人将“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比附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中国(新兴力量)和美国(老牌霸主),纷纷撰写文章讨论如何“避免”、“破解”或“超越”“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开始,这一概念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使用,引起了重大的政治反响。

实际上,历史学家指出,这种看法有几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修昔底德本人从未提出甚至反对“两强必有一战”之类的普遍断言;第二,虽然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最重要的史料,但毕竟只反映修昔底德的个人看法,并不意味着就是史实的全部;第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发生距今有2400多年,其爆发的时代背景和今天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有着天渊之别,实在不应该轻易比附。

参考文献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