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挞黎庶令人悲什么意思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什么意思?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什么意思?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见唐?高適《封丘作》。
黎庶:平民。这两句大意是:卑躬屈膝地迎奉官长令人心碎,违心地鞭挞黎民百姓令人伤悲。
高適早年闲散困顿,后经荐举,作封丘县尉。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名目繁多的规章制度,使人不得自由,尤其是还要违心地“拜迎官长”和“鞭挞黎庶”,更使作者感到痛苦和屈辱,“心欲碎”、“令人悲”写出了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也从侧面讽喻了当时政治的黑暗腐朽。可用于描写、刻画旧社会中富有人道思想,富有正义感的下层官吏,揭示这些人物的矛盾心理。

一个提手旁加一个达人的达的达是什么字?

一、一个提手旁加一个达是个“挞”字。
“挞”的读音是:tà
部首: 扌 结构: 左右结构 笔画:9
笔顺:横、 竖钩、 提、 横、 撇、 点、 点、 横折折撇、 捺
二、“挞”的基本释义:
1.(形声。从手,达声。本义:用鞭子或棍子打)
2.同本义
挞,乡饮酒,罚不敬,挞其背也。——《说文》
掌其比觵挞罚之事。——《周礼·闾胥》。注:“扑也。”
而挞其怠慢者。——《周礼·小胥》
而挞之流血。——《礼记·内则》
斫挞无伤痛。——《列子·黄帝》
鞭挞黎庶令人悲。——唐· 高适《封丘作》
又如:鞭挞(鞭打)挞市(在市朝上受到鞭打的刑罚)挞辱(鞭打侮辱)挞笞(用鞭和竹板子打)挞讯(拷问)挞通(打通)挞架(打架)
3.引申为攻打 。
如:挞责(攻击指责)挞煞(结局)
4.拍打。
便脱下鞋底,将字迹挞没了。——《古今小说》

只言小邑无所为?

  诗歌  《封丘县》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徊。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注释:   高适早年闲散困顿,直到天宝八载(749),将近五十岁时,才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中第后,却只得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大失所望。这首诗就作于封丘任上,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强烈希望归隐的衷曲。   开头四句高亢激越,这是压抑已久的感情的迸发。县尉只不过是“从九品”的卑微之职,主管的无非是捕盗贼、察奸宄一类差使。对一个抱负不凡的才志之士来说,怎甘堕落风尘,做个卑微的小吏呢!他不由怀念起当年在孟诸(古泽薮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混迹渔樵”、自由自在的生活。“乍可”、“宁堪”相对,突出表现了诗人醒悟追悔和愤激不平的心情。不需要烦琐的描绘,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形象便突兀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了。   “只言”以下四句,紧接“宁堪作吏风尘下”,加以申述发挥,感情转向深沉,音调亦随之低平。诗人素怀鸿鹄之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到封丘作县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当初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更受不了的还有“拜迎长官”、“鞭挞黎庶”时的难堪,这对高适是莫大的屈辱,安得不“心欲碎”、“令人悲”呢?这两句诗可见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对仗工整,情感激烈。   一腔悲愤实在难以自抑,那就回家向亲人诉说诉说吧。不料妻室儿女竟都不当一回事,反而责怪自己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倒反成了笑料,这岂不是更可悲吗?家人的“笑”,正反衬出诗人的迂阔真率,不谙世事。既然如此,只好弃此微官,遂我初服:“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还是抛弃世情,归隐躬耕去吧!   然而,眼前还是思归而不得归:梦魂萦绕的旧山不可得见;受命为官,一时又还交卸不了。没有圣明的君主在位,一个小小的县尉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汉代的南昌尉梅福,竭诚效忠,屡次上书,结果还是徒劳,左思右念,倒又想起欣然而赋《归去来》的陶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