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的故事笛子演奏

黄鹤的故事?

黄鹤的故事?

《黄鹤的故事》是一首交响诗,大意应该是:很早以前的江南水乡,人们辛勤地生活着,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中间,有一个豪爽乐观的艺人——老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声为人们娱乐、驱散他们的忧愁、带给他们以欢乐。
一天, 老马要远离乡亲,为了不使朋友们失去快乐,他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

50年代民族管弦乐的新创作有哪些?

50年代,我国作曲家有一批优质的管弦曲涌现,现盘点如下:
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1955年)。作品以民间一个关于黄鹤的美丽 传说为题材,歌颂了黄鹤与人民的亲密关系。作曲家在管弦乐队中引进了一 支中国竹笛(它代表民间艺人形象),给管弦乐队增加了一种特殊的音色。在 作品的配器色彩与和声语言上,施咏康根据表现神话传说的需要,大胆从后 期浪漫派、印象派以至现代乐派中吸取创作手法,进行了配器、和声方面民 族化的探索,融会得比较成功。
女作曲家辛沪光的《嘎达梅林》(1956年)取材于蒙古族的一段英雄史诗,采用民 歌《嘎达梅林》作为全曲的基本素材。民歌《嘎达梅林》像是一粒种子,孕 育出了交响诗《嘎达梅林》这棵大树。
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959年)是这一时期的一部出 类拔萃的作品,在当代管弦乐作品中居于突出的地位。作曲家运用越剧的音 调,表现了家喻户晓的悲剧性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中、概括地突现了“梁祝”爱情故事中“相爱”与“反抗”这两条主线。乐曲并不拘泥于故事情节的叙 述,而是深刻、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是人物内心的诗意刻画。实际上它是一部真正的交响诗,或者说是交响诗与协奏曲这两种音乐体裁的 交融结合。
这一时期较成功的管弦乐作品还有不少,如秦咏诚的管弦乐《欢乐的草 原》(1954年),朱践耳的管弦乐《节日序曲》(1958年),许元植的小提琴协 奏曲《我的家乡》(1959年),邹鲁的管弦乐《中国狂想曲》(1959年)等。总的来说,《黄鹤的故事》、《嘎 达梅林》交响诗等优秀之作就像是中国管弦乐的一群春燕,预告着管弦乐创 作的春天的到来。一批青年作曲家以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和杰出的才气震撼 了音乐界,他们的创作成就反映了 50年代我国管弦乐创作带有普遍性的特征 一如注重音乐的标题性,注重音乐形象的生动、准确,注重音乐的民族风 格和雅俗共赏,在创作技法方面,主要是对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 乐派的学习与借鉴,以及受苏联乐派的直接、深刻的影响,也有部分青年作 曲家将探索的触角伸向了现代音乐技法。
他们的作品,在50年代的世界交响 乐坛上也可以说是独标一格的。这是我国交响音乐创作的春天,交响乐的“中国乐派”在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