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开拓创新的古诗词

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诗句?

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刘禹锡
2、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
3、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苏步青
4、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刘斧
5、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赵翼

形容创新的古诗句?

通常作者表达关于形容创新的古诗句,有以下一首:
1、使君为创新堂事,若解尊贤即是贤。———年代: 宋 作者: 陈正善《尊贤堂》

形容实干的诗句?

形容实干的经典诗句
1.唯有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才能走在前;唯有苦干实干、做出示范,才能出重彩。
2.求真务实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真抓实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鲜明标识。
3.谁真抓实干,一清二楚;谁技高一筹,一目了然;谁存在差距,一览无余。
4.真抓实干的作风,雷厉风行的干劲,抓铁有痕的力度,滴水穿石的韧劲。
5.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6.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奋勇搏击,以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意志苦干实干。

都说“文若春华贵出新”,古人有没有使用过确切的方法,请举例说明?

看古人如何“变换角度出新意”关于写作的话题,古人强调“文章切忌随人后”,“文若春华贵出新”。意思是说,文章贵在出新,“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要想别人没想到的,写别人没写过的,避开旧窠臼,开创新思维。
话说唐代诗仙李白曾经为庐山写过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但最终被人们熟悉的是第二次写的绝句《望庐山瀑布》,现被选入小学课本教科书。另一首五言古诗因较冗长,意境平平,且两诗意思重复较多,也就没怎么被人记住。
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李白在五十多岁时隐居庐山时所写,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美妙绝伦的景色:香炉峰上云雾缭绕,那是因为瀑布溅起的水汽蒸腾,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一层紫色的烟雾。那高空飞泻而下的白泉,不由得让人联想是天上的银河从九天坠落了下来。
一个景点只所以成为经典,多数是因为文化的传播。说李白是庐山最早的形象代言人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有了这首诗的推介,庐山便渐渐地有名起来,吸引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来到此地游玩。游玩之后自然也是正儿八经地作首诗,抒发心里所感,以代表某人“到此一游”过。没办法,文化人就这爱好。唐代诗人徐凝也是其中一员,赞叹美景之余也题诗纪念:
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是个低调的诗人,但有感于庐山瀑布的壮观,还是忍不住挑战了一把李白。甚至来不及铺垫,开头一句就如平地炸雷般写出千仞山壁,飞泉直落的壮观景象;第二句继续从声音上突出庐山瀑布的雷霆气势;后面再以比喻的手法,衬托出庐山的形状之美——形如白练,和力量之美——界破青山。
如果没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单看徐凝这首诗,显然也是首不错的诗作。但因为有了李老先生的“绝唱”参照,徐凝的诗作便逊色了不少。直到多年后的今天,学生们在课堂上赏析这两首诗作的时候也大多认为:两首诗其实都各有特点和长处,徐凝唯一败给李白的理由是——缺乏新意。
不管徐凝服不服,时间会给出真实的答案。
两百多年后,宋朝的苏大才子苏东坡也来游览庐山。一进入庐山,苏东坡便被眼前的美景给吸引住了,只觉得“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哪有几人观”,正待要好好欣赏欣赏,却被一群游人蜂拥而上给“围观”了。原来在当时,苏大才子早已名声在外,游客和僧侣都是他的粉丝,好不容易见到偶像,岂能白白放过,非要苏东坡题诗不可。苏东坡盛情难却,遂作诗一首: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写完后又觉有点狂妄,不够谦虚。又写了一首中和,以掩盖刚才微微露出的得意。搁笔后摇摇头,仍觉不满意。这时有好事的粉丝递给苏东坡一本陈令举的《庐山记》,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丹青墨迹。苏东坡拿着书一边走一边读;一边读,一边游。当看到徐凝、李白的题诗时,不知道为什么,苏东坡突然笑出声来。开元寺的主持见了,认为才子有了灵感,便兴匆匆地跑去向苏东坡讨诗,苏东坡居然非常爽快,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看得众人是目瞪口呆!
苏轼在夸太白神仙之作的同时,毫不留情地贬称徐凝的诗为“恶诗”,连“飞流溅沫”都不肯舍出一滴,来与徐凝“洗恶诗”,可见有多嫌弃了。嫌弃的原因自然是内行人看门道,高手之间的角力——两首诗同样是夸张,徐凝的“千仞”似乎比李白的“三千尺”更为夸张,但徐凝是同类夸张,李白是不同类的想象夸张;同样是比喻,徐凝诗中的“白练”是看得见的、普通的白绢,而李白却把“瀑布”想象成了“银河”,是看不见的联想。意境不一样,高度也不一样。试想,天上的“银河”岂是一区区“白练”可同日而言的?所以,表面上徐凝的诗架势更为磅礴,其实只是普通游客都能发的感受而已,缺乏作为诗人该有的想象和创新。在苏大才子的眼里只能算是高级模仿,自然就颇为不屑了。
那苏东坡自己呢?又是否能够标新立异,写出胜过诗仙的佳作呢?
苏东坡两次游玩庐山,前后共写下诗作七篇,其中六篇都不算成功,直到最后粉丝散去,在开元寺主的陪同下安安静静地游览庐山时,终于发现了不一样的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近处,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都不相同。此时的苏东坡顿如醍醐灌顶,灵感大发,当即就在西林壁上题诗一首,也是他游览庐山的最后一首诗,便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说: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无法窥得全貌。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了解庐山的真正姿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成了千古佳句。高明的诗人不仅写出了庐山千变万化的奇妙景观,还借景说理,把人生哲理通过对景物的感叹而表达出来。这种变换角度出新意的方法自然胜过了前人,巧妙避开“文章切忌随人后”,起到了“文若春华贵出新”的作用,让人回味无穷。
——END——
蒋凤姣:作家,编剧,故事作文传播者,荔枝微课特约讲师。欢迎关注、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