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鹧鸪天这一首诗中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鹧鸪天这一首诗中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苏轼的《鹧鸪天》上阕“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鹧鸪天洗尽铅华不着妆赏析?

这句话的赏析如下:洗尽涂脂抹粉不著妆扮。形容女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
鹧鸪天·洗尽铅华不著妆
朝代:宋代 作者:赵长卿
原文:
洗尽铅华不著妆。一般真色自生香。飘飘何处凌波女,故故相迎马上郎。寻谱谍,发诗囊。绝胜梅萼嫁冰霜。故山寒食依然在,句引东坡旅兴忙。

鹧鸪天的格律和平仄?

本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定格】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鹧鸪天辛弃疾典故有哪些?

辛弃疾词特别善于使用典故,这首《鹧鸪天》开篇便使用了一个典故,《阳关三叠》是唐代人的送别歌曲,辛弃疾不直接说离别这件事情,而是通过引用“阳关三叠”的典故委婉含蓄地点明离别这件事情,而且前后又分别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让人感觉无限伤感。
“功名馀事且加餐”,辛弃疾和陆游一样,对抗金复国充满热情渴望建立功名的,然而在离别时刻,他却劝慰对方和自己:“功名并不重要,要多多保重身体努力加餐饭才是啊!”“且加餐”这三字也是引用一个典故,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句诗。辛弃疾在这里将功名看成身外“馀事”,可见他对自己的理想已经没有希望了,他看透了南宋朝廷对金国的屈膝求和态度,也深知自己此生壮志已难酬!无奈之下,不由得说出这般消极悲愤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语重心长嘱咐好友“且加餐”之后,又回到眼前之景物上来。离别时,人心是伤感的,那天气仿佛也跟着伤感变得要下雨似的:那水天相连好像要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远方,雨中的阴云遮盖掉了一半的青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下片辛弃疾用反问的语气发问:“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并不是的。能写出这三句让人倍感心酸的词句,这时候的辛弃疾已经看透了这个世间的种种了,也活得越来越通透了!正因如此,才使他的词句有一种郁结之情,即含蓄不露又富有余韵,很耐品味!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这最后一句是最有深度、深情和深切的体悟,只有对人生浮沉、人情冷暖有深切感受和体会的人方能发出如此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