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怎么看懂意思

怎么阅读诗歌?

怎么阅读诗歌?

基础教育论坛致力于服务广大教师、教研员、家长及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欢迎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教育干货!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珍惜”这一单元的《古诗二首》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诗歌阅读。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是古代送别诗的名篇。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很多,到六年级他们对于这两首诗已经很熟悉了,可以说,大部份学生在教学本课之前就已经会背了。那么这样的两首诗应该怎么教?我认为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自诵读,知内容
诗人作诗又称吟诗。他们不仅伴随着吟咏来作诗,而且也伴随着吟咏来改诗,最后的作品是诗人声与情的文字记录。大部份学生虽会背诵,但是这样的读与背常常是全班同学一起的读与背,带有点模仿性的背。教学伊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文诵读的方法。
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平仄。通过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吟咏,初步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并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初步感受。但没有品的读还是一种浅层次的读,孩子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还只停留在大致了解相关故事上,至于这个故事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由感而发的,这种“感受”又是什么样的,作者抒写的是什么样的心境,孩子们心中还只是模糊的印象。此时,引导学生“品”显得特别的重要。
识文化,品意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意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独特的艺术境界,它的美有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读古诗词要“入境”,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才能理解古诗的内涵,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文本,从其字里行间充分挖掘其语言内涵。教学这两首诗时,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我通过图表,引导比较读,读出两首诗的异同点。这两首诗的相同点是都是先写景,后写情;同为送别诗,抒发都是依依惜别的情感。这些结构上的相同点,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它们。对于它们写景、抒情的不同点则需要通过品词析句中比较、讨论。
教学进行至此,孩子们通过比较,品赏已经走近诗歌的意境,但教师仍需进一步引导,将孩子带入古诗特有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读懂作者是如何借眼前的景抒写离别之情的。
师可以通过补充介绍“雁”“柳”这两种意象在古诗中特殊的文化内涵。
师: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时它们一般成群结队地奋力飞回故巢,遥望空中这一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和游子只身在外的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柳”、“留”谐音,汉代以来,人们在送别之时,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这种借助景物的特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寓情的写法。
诗中的情又有何不同呢,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前者为鼓励他,此去与我分别,但人生路上还能碰到知己;后者则说这一路上再没有老朋友的陪伴了。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解读诗歌时如果能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就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与诗人为友,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对于两首诗中作者为何会有这样一种不同的情感,如果没有进入当时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无法体会的。此时,教师还需介绍背景,带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补充介绍董大当时的人生经历,再联系此时高适的个人处境,让孩子们明白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与朋友共勉,互相激励,虽然目前是天昏地暗,一片渺茫,但前景是光明的。
同样的,后者送别的主人“元二”此去的地点是“安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丝绸之路》一课中,对于路上恶劣环境的描写,借助读地图理解“安西”“阳关”这些特殊的环境及当时古人旅途中的艰难。孩子也能理解作者对元二这一去的无限不舍与担扰。带着孩子们走入古诗文特殊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时代背景中,孩子们也就真切地体会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完美交融,体会了作者写作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通过比较、品析,学生还能发现这两首诗写作上的一个共同点:对比。即前两句与后两句的情感基调决然不同,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前者眼前虽是悲壮、苍凉,但坚信前景是光明的;后者眼前虽是生机勃勃,但前路无故人,朋友一切珍重,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经过讨论与交流,引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古诗深入“对话”,通过比较品味,让孩子们学习作者的表达视角,理解其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调、韵律、节奏等形式,用自己的朗诵表现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是入情入境的品读,这样的教学让古诗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巧拓展,悟写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常常用一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而在课后,让孩子们举一反三,学习巩固。小学语文也可如此。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不只是这两首送别诗如此,很多送别诗也是如此,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的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将这一主题内容的诗歌凝聚,引导学生由一篇推出一类进行同主题的群文阅读。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这两首诗写作上的特点:托物寓情,情景交融。
课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抓住意象,查找资料,理解当中的文化内涵,对比赏析已经学过的送别古诗如《芙蓉楼送辛渐》、《山中送别》等。从两篇到一类,读出异同点,同样的送别情感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高年级的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读,便能提高自己的品读能力,为第四学段的古诗文学习、鉴赏打下基础,实现小升初的古诗学习的有效衔接。
这一个“读”不是一般意义的读,它应该是引领学生走入古诗意境的想象读、带领学生融入古诗文化的品味读,入情入境有韵律、有情感的诵读。同时,应依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群文比较阅读,由此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怎样赏析古诗词?

这个题目有点大,非区区之言可以尽述,只能列出些小标题了。
一:赏析方法(步骤):
(一):先了解作者生平,这样才能读懂其心声
(二):初步读懂字面含意是理解其深层含意的基础
(三):注意诗词的意象。古诗词中特定的词都有相应的象征,衬托相应的气氛,不可忽视
(四):精析诗词中的用典,因为这往往代表作者的本意
(五):了解写作手法。即所谓的赋.比.兴,这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
(六):注意语言的使用。诗词作在用语或高古,或通俗,或直白,或隐晦,作者的选择均有用意。尤其要注意诗词中的关键词(即诗眼.词眼)。
二:赏析主项:
(一):意境:包括思想境界,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创新精神。权且把它们都归于此项吧
(二):格律评判:古诗词重在格律运用,在格律中体现其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所以,必须重视格律,否则不为其属了。
三:赏析者的自身修为:
(一):具备基本的格律常识,熟悉工具运用
(二):有较为丰富的诗词储备量,熟其词,会其旨
(三):掌握基本的评价标准。如司空图所说雄浑.悲壮.平淡.苍古.沉着.痛快.优游……能辩识作品风格
(四):准确分析诗词的题材。如登临.征行.赠别.赞美.庚合……,根据题材来赏析作品
(五):有一定的诗词创作体验。实践有助于赏鉴。
泛泛之谈,权当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