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戏曲有哪些

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有哪些?

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有哪些?

戏曲四大声腔系统是指皮黄腔、昆腔、梆子腔、高腔。梆子腔的代表剧种有:秦腔、豫剧、晋剧、蒲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滇剧的丝弦腔、川剧的弹戏等。

中国最古老的戏曲是什么?

要说最古老的戏曲,恐怕还真排不上秦腔,而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戏曲——傩(nuó)戏。
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
随着祭祀的发展,人们逐渐在祭祀之前,跳上一段舞蹈,就是早期的傩舞。之后又在舞蹈中加上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早期的傩戏。
只是傩戏相对而言太古老了,而且在历史上也没有翻起什么浪花,被很多人遗忘了。如今,大多数傩戏已经加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加入的,估计消亡的差不多了吧。
由于其祭祀的独特性,傩戏常演的剧目并不多,而且大多与神魔有关。
另外,由于举办的祭祀越来越少,傩戏大概快要绝迹了,而且严重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

秦腔
秦腔和昆腔、弋阳腔、青阳腔并列为我国四大声腔,是我国戏曲艺术中古老的剧种之一。它以激越、悲壮、朴实、苍凉的艺术特色赢得西北五省区1亿多观众特别是陕西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据清乾隆年间江南严冬友著《秦云撷英小谱》记载,我国戏曲“自元人院本后,演为曼绰、弦索二种,弦索流于北部(黄河以北)”,河南诸省则多流行曼绰一种。所谓“曼绰”,即高腔,京师谓之“京腔”,“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湖广人歌之为襄阳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
周代以来,关中地区被称为秦,“秦腔”亦由此得名。还在秦腔未形成戏曲剧种以前,“秦声”很早就在秦地民间酝酿并流传开来,它实际上是在今陕甘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春秋左传》载吴季扎语:“此秦声也。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秦相李斯上书言赵高媚主纵乐之短时说:“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者,真秦之声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筝》诗中说:“秦声是女工”,“胡琴调不同”。由此可见,周秦民歌、汉代乐府、唐代的梨园法曲,对秦腔的声腔形成影响极大。宋元以来,昌行杂剧,秦声为北曲之别派,流传于三秦广大民间。元末明初,北曲衰退后,秦声梆子杂剧则应时而起。
明初的“秦王府戏班”,为最早的一个秦腔专业戏班,曾被派往京城为皇帝寿宴演出过万历年间,秦腔流传到江浙一带,其曲调被绍兴乱弹《钵中莲》剧本吸用,曰“西秦腔二犯(西为方位词)”明末崇祯年间,陕西周至县谭家寨张家大户办起了第一个民间秦腔班“华庆班”,名噪西府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