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影速写人物怎么画

儒林外史喜剧性和悲剧性的体现?

儒林外史喜剧性和悲剧性的体现?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
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达到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4.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微型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区别?

区别在于篇幅上有所区别。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般几百字,多则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其特点是篇幅短小,人物少,情节简单,节奏变化快。而短篇小说平均篇幅在万字左右。

在安徒生童话里面安徒生经历了什么?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1814年,父亲汉斯·安徒生去世。1816年,在一所慈善学校读书,母亲改嫁。1819年,前往哥本哈根寻找自己的理想,开始了个人奋斗的生涯。1828年,通过考试,被哥本哈根大学录取。1829年,发表浪漫主义作品《阿玛格岛漫游记》。
1830年,出版诗集,其中附有一篇童话《鬼》,后来改写为《旅伴》。1831年,到德国旅行,并出版了旅行随笔式诗集《幻想与速写》和《旅行剪影》。

画画时,如何准确的起形?

我曾经有个学生也是如此,
都快集训了,形还是偏得离谱
耐心教他打形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示范,
形还是怎么都打不好,
进过反复几轮示范后,
我和其他老师一致认为他不是作画步骤上出了问题,
而是他发现不了自己形不准,
后来我转换思路,就不再手把手地教他了,
而是站在远处默默地观察他的画画习惯,
看了一整个上午,
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
1.他绘画的绝大多数时间头几乎埋在了画板里面,人眼离画板的距离非常近,
2.一整个上午过去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站起来退远去看画面,一屁股坐了一上午,
中午饭后我把他叫过来单独问他:
“你为啥趴着画板上画画?”
“我太专注,一不注意就陷进去了”
“那你为啥不按我之前说的定时站起来退远看画面?”
”画着画着就忘了,我觉得这不重要吧...“
我用手扶额道:
“如果你想把形打准,那么你有两点习惯要纠正:
1.打形的时候,尤其是起大型的时候,你的坐姿要改,不能再趴在画板上了,
头要离画板的距离远一点,打形姿势类似科比的后仰跳投,整个上半身往后仰,靠在椅子上,
这样能让自己的视距放大,大到眼睛能够聚焦到整张画纸而不仅仅是画纸上的某个局部细节,
这个姿势下,手也能吊起来轻轻地打形,而不是像你之前趴着那样,试错的线条太重,到后面修改的时候都擦不干净。
2.你必须按我之前说的来,
尤其是在起大形阶段,时不时地站起来退远看看整张画面有没有问题,
只有站起来退远看,才能最快速最直观地发现形的问题,
当然退远看的好处不光是有利于形准,素描整体的黑白灰大关系,色彩的冷暖、大色调,以及作画后期的调整修改,退远看都能起到非常好的帮助;”
他按我说的去做了,当然坏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自己改的,
在我的反复叮嘱和让其他老师也频繁地监督下,
他的大形体慢慢地准确起来了,
他自己在这方面也有积极性了,
开始让自己的形往更准确的方向努力;
但是还是遇到了新的瓶颈,
确实,大形体的准确不意味着这个形就是准的,
还有很多小的形体容易不准,
这个问题在石膏几何体和静物上不太重要,
在人头像上却十分要命,
我依据之前的经验,
仍然是从观察方式入手给他建议,
教他观察局部的小型用剪影的手段;
这是一块大形体的剪影形(摘自于小冬讲速写):
这是一块介于大形体和小形体之间的剪影形(依据字母划分):
再往下找,可以根据黑白灰分出大量的剪影小形:
打形的时候,不仅仅注意每一块小形的剪影画对没,
还要注意小剪影与周围其他小剪影之间的位置关系画对没,
更要注意小剪影与小剪影之间的大小对比关系画对没;
学会用剪影的观察方式来打小形,形很快就会精准起来,
后来这个学生的素描在联考考了89分,
我很欣慰,
除了正常的打形流程之外,
我对他的观察方式调整主要在于三点:
1.打形时坐姿后仰作画
2.时不时养成起立退远看画的习惯
3.学会用剪影的方法去打局部小型
再以后,我有一个惊奇的发现,
凡是我遇到了发现不了自己形不准的学生,
他们或多或少都是在这三个方面有问题;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