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为卿歌怎么拜师收徒

荀子字号?

荀子字号?

字卿,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况卿是荀子吗?

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中国古代的孔子教学为什么要收费?

自古以至春秋,国家设立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受到教育,平民百姓是很难有机会学习的。孔子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提倡“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孔子招生到底收不收学费呢?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但在末学看来,孔子是不收学费的,理由有三:
其一,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会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所以孔子的学生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的国家,打破了国界,既有贵族子弟,又有很多来自平民家庭的学生。如果收学费的话,不但和孔子这个教学理念相违背,像颜回、子路这样的特困户,是根本也上不起学的。
其二,关于孔子收学费问题,所有的争论,都源自于《论语.述而》的一句话: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自汉朝开始,就把“束修”解释为学费。“修”同“脩”,就是腊肉。“束修”就是用绳子捆起来的十条腊肉干。好像意思是说,只要带了十条肉干以上来找我的,我就没有不教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十条肉干就是孔子招生收的学费。但是大家想想,如果真的是学费,那就明码标价得了,何必还来个“自行束修以上”呢?
“自行”就是自觉、自动、主动。如果真是收学费,这个词不是显得多余吗?,何必虚伪的说“自行”呢?直接拿学费来不得了,自觉不自觉结果还不都一样吗?
再说这个“以上”。如果是学费,那这个词就纯属画蛇添足了,该收多少就是多少,大家听说过几个交学费还嫌少,非要多给点呢?我们知道孔子是很注重礼仪的,并且这十条肉干也是很菲薄的,所以孔子的意思肯定不是把这十条肉干当成学费,而是学生拜师的一种见面礼,如果学生空着手来拜师,一是不和礼仪,二也彰显不出对老师的尊重和拜师的诚心。所以孔子为了落实“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才说只要你拿着礼物——甚至最低廉的十条肉干来找我,我都没有不教的,意思是什么人都可以来求学。
这和释迦牟尼佛所说无相布施的概念是很相似,只要发心真诚,哪怕是乞丐供养佛一粒米,小孩子供养佛一捧沙子,都功德无量,佛陀都会欢喜的接受,重要的不是这个礼物,而是这个发心。
其三,“行束修”还有另一层意思,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修,行过此礼之男子的年龄可用行束修称之。所以,自“行束修”以上者,还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没有不教的,这也正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和胸襟。孔子十五岁而立志于学,然后推己及人,推而广之,这是非常合理的。
综上三条,孔子教学是不收学费的。何况孔子教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又怎么能高调宣扬自己招生需要交十条肉干的学费呢?当然有些富贵人家的子弟给老师送些礼物,孔子还是没有理由拒绝的,但这和学费不相干,是两码事。像颜回这样的穷学生,孔子都赞誉有加,欣赏备至,如果把十条肉干认为是孔子收的学费,真的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