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由来简单200字

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到江边走,这话的来历,是什么?

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到江边走,这话的来历,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否这样回答:
一,三月三,上已节。
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已”,又称为“三巳”。三国魏之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日初三(农历)。古人于此日临水以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已,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来上已逐渐成为人们春日到水边飲宴游玩的节日。宋吳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右军羲之巜兰亭集序》云暮春之初修禊事,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形容此景,至今令人爱慕。”据此书说,宋代巳日道教还要举行庆祝“北极佑圣真君圣诞”的活动,除诸道观俱设醮事之外,“贵家士庶,亦设醮祈恩;贫者酌水献花。”古人在上已日举行的修禊活动称为“春禊”。
二,九月初九日(农历)为重阳节,又称重九、九日。古人以九阳数,月、日都逢九,故名重阳。古代每逢重阳,人们都要登高、赏菊、饮酒、佩带茱萸,据说可以避邪去恶。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四引《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时的方士)游学累年。长房因谓景曰:“九月九曰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酒,祸乃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这是关于重阳登高起因的一个传说故事,虽不可信,却寄寓着人们消灾避祸的愿望。

三月三,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农历三月三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其最远可追溯到周朝,其中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板等都是该节日风俗,只是大家知道三月三是由古代什么节演变而来的吗?三月三的来历又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三月三是由古代上巳节演变而来,三月三,魏晋以前称为上巳节,日期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称元巳,魏晋以后改称为三月三。同时这一天是轩辕黄帝的生日,每到这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祀,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