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用冷水送服的常见药物

吃药用米汤送服和白水送服有区别吗?

吃药用米汤送服和白水送服有区别吗?

谢邀!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合用白开水送服,在服用以下药物时,花点小心思,药物疗效会更好。
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是个常识,但有些人喜欢用50℃—60℃以上的热水服药,这其实是不正确的,部分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
那么哪些药物宜冷水送服,哪些药物宜用温水送服,又有哪些药物不宜用水送服呢?小编(大有礼品)对此一一例举介绍。
宜用冷水送服的药物
1.助消化类药物,该类药物很多都含有消化酶,而这种酶遇热很容易凝固变性。
2.维生素类药物,大部分维生素属于水溶性,极不稳定,遇热水很容易被分解、还原和破坏而失去原有的药效。
3.糖浆类药物,最常用到的就是止咳糖浆,像蜜炼川贝枇杷膏、三九止咳糖浆、急支糖浆等,这些糖浆服用后会直接黏附在咽喉部起到最直接的消炎止咳作用,同时对咽喉黏膜形成保护层,减少刺激,从而起到镇咳的作用。如果用温开水送服,很容易稀释药物而无法对咽喉部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4.含活性菌类制剂,像我们临床上常用的妈咪爱、合生元、整肠生等,都含有调理胃肠功能的活性菌,很容易被温开水破坏和杀死,而起不到任何作用。
5.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如果患有风热感冒或发热、上火等热毒侵袭之症,此时用凉开水配合清热解毒之中成药,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反之,如果用温开水送服,与中医清热的原则相矛盾,从而影响疗效。
宜多饮水的药物
1.平喘药:宜注意适量补充液体,多喝白开水。
2.利胆药: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因此,尽量多喝水避免过度腹泻而脱水。
3.蛋白酶抑制剂:多数可形成肾结石,所以在治疗期间应确保足够的水化,一日须饮水在2000ml以上。
4.双膦酸盐:须用200ml以上的水送服,使1日的尿量达2000ml以上。服药后不宜立即平卧,保持上身直立30min。
5.抗痛风药:应多饮水,一日保持尿量在2000ml以上,同时应碱化尿液,防止尿酸在排出过程中沉积形成结石。
6.抗尿结石药:宜多饮水,保持一日尿量2500~3000ml,减少尿盐沉淀的机会。
7.电解质:每袋加500~1000ml凉开水,溶解后服下。
8.磺胺药:宜大量饮水/加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减少析晶对身体的伤害。
9.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肾毒性大,多喝水以稀释并加快药的排泄。
10.氟喹诺酮类:多饮水,防止药物造成肾损伤。
不宜用水兑服的药物
并不是所有药服用时都需要多喝水。有些药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用时不仅不能多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失去治疗作用。
1、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服药时就不宜多喝水:
胃黏膜保护剂:服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
直接嚼碎吞服的胃药:防止破坏形成的保护膜。
苦味健胃药:稀释后减轻刺激,减低药效。
如果喝水多反而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上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从而失去治疗作用。
2、服用止咳药时也不宜多喝水:
儿童常用的止咳糖浆药物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过多的水,会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影响药效发挥。
3、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麝香保心丸等应舌下含服。
4、抗利尿药物:去氨加压素。
不宜用白开水服用的药物
1、活菌药宜用牛奶
活菌药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制剂,具有怕酸、怕光、怕烫的特性,因此不适宜用热水服用,宜在饭后30分钟吃。服药前喝点牛奶或是直接用牛奶送服,有利于在胃部形成保护膜,防止胃酸对药性的破坏,而牛奶的温度最好不要超过40℃。通常这类活菌药物有双歧杆菌胶囊、乳酶生、整肠生、酵母片等。
2、清热药宜用米汤
清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功效,药性寒凉,容易对胃部造成刺激。而米汤性味甘平,有益气、养胃的功能。用米汤作为药引送服,不仅能护胃,还能提高药效。除清热药外,作用峻猛的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外感发热服解表药(如感冒冲剂、桂枝汤、麻黄汤等),用米汤送服,有利于帮助发汗、更好地保护胃部,充分发挥药效。
3、六味地黄丸宜用淡盐水
六味地黄丸是常用的中成药,由六味中药组成。食盐能够入肾,起到引药的作用。因此,送服六味地黄丸用盐水当药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药力引导向肾,更好地发挥作用。长时间服用六味地黄丸容易上火,而食盐味咸性寒,又可利用盐的寒性,给肾阴虚、有虚火的病人清火。
此外,矿泉水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了,但用矿泉水送药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其中存在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对有些药物也会有影响。所以尽量不要用矿泉水送服。
【大有礼品dayouok】祝您健康。

服中药要讲究凉服温服热服么?为何?

中药的服用,主要根据病势、病性、病位、药性、剂型等而定。有些重要,的确讲究服用时的药物温度,这就是所谓的根据“病性”来服药。
笼统而言,病性有寒热,也就是阳证、阴证。
而药液的温度,所谓温服是指在不冷不热时服用煎好的药液。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通常,补益的、比较平和的汤剂均宜温服,就是煎好的中药液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服用。
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淤滞,热则沸溢。解表、祛寒和活血通脉的汤药应趁热服下,这主要针对阴寒之症。
冷服指冷却后服用煎好的中药药液。一般对治疗热性病的清热解毒药和止吐类中药,均宜采取寒药冷服法。尤其是解毒剂,俱宜冷服,这样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会导致毒物扩散。
综合来说,热性病宜冷服,而寒性病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成药方面,大凡热性属实在里,热势较高者凉服,散剂丸剂者用冷水下。
如《温病条辨》记载载治热盛神昏谵妄的安宫牛黄丸,即需用“冷水”送服;《圣济总录》记载治心藏壅热、口干舌燥的石膏丸,也要用“新汲水”送服。
而对属表属虚、热势不高的热性疾病,一般多作温服。如《医门法律》的清燥救肺汤即“频频二、三次温服”。
在疾病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甚至有“格阴”、 “格阳”之征兆,药液的温凉意义更大,对“格阳”者药液宜凉,“格阴”者药液宜温。不然骤进辛温大热或大凉大寒,恐机体不受,此亦属中医反佐法之一也。对热性疾病服丸剂,散剂者,切忌用酒服药,恐酒有助热之劣。
此外,虽然药物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过于明显的中药,尤其是汤剂,亦不需拘泥。这是,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这样既可防止烫嘴,又可纠苦味艰涩之偏。不然的话,给你熬一碗穿心莲,能喝下去那才见了鬼了。还有,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苦味明显的药物,对黄连、胆草之类,不宜调味,忌加糖或蜂蜜等。实在太苦而难以服用,可在请医师考量配伍,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