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道德的冲突表现在什么方面

道德与文学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道德与文学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双重内涵,文学性与道德很少有关系,而思想性却与道德息息相关,要看你看重文学的文学性还是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好的文学必要好的思想性。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不考证作者的身份背景,也不研究时代背景,主要考察各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提出的“发扬真美,以娱人情”的观点?

“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出自鲁迅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诚谛—1、真实而详尽。2、真谛,真正的道理和意思。本文中是真谛的意思。)
这是鲁迅被北大聘为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时的执教理念意见书。当时要求鲁迅主管科学、美术、博物馆、图书馆、音乐、演艺等。
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他明晰了美术的概念。他认为,美术包含三个元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美术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就是运用思想来美化自然景物的意思。这就划分和规定了美术适用之疆域。符合这个原则的美术显然是大美术。不论外在表现形式如何,都可以叫做美术。雕塑、绘画、文学、音乐等,不同的用思想表现自然的形式都被他纳入了美术的范畴。
第二,他指明了美术的目的和用途,特别揭示了其实质。“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就是说美术的实质在于发扬真美、予人娱乐,至于功力的用途只是意外之效。尽管娱乐是本质目的,但鲁迅指出,其功用要符合公民公意,所以也不可忽视,至少应重视美术在表现文化、辅助道德和支援经济方面的作用。
第三,列举了播布美术的方略。他认为,“实践此目的之方术,自必在于播布云者,谓不更幽秘,而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即是说,传播美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民的耳闻目染,传递美术真意,提升人民的美感,造就美术家。要做到这些,就要搞好建设事业,既建设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音乐堂和文艺会等;保存好事业,既保存好著名建筑、佛寺宫殿、名人故居、祠堂、坟墓、碑碣、捶拓、壁画和造像以及森林山野等;研究好事业,既做好对古乐和民间文学的研究等。显见,这份意见书高屋建瓴,非常全面地展示了鲁迅对于艺术管理提出的建议。
在北大执教期间,鲁迅提出美的两个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这对于“立人”或“健全人格”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他认为美感、美育是摆脱自私贪婪、实现人性改造的重要途径,因而能提升人的创造力。在他们看来,文学艺术具有“无用之用”。即表面上似乎无益于人的现实生存,但实际上却孕育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并可以使人产生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鲁迅认为美育对于开发民智、唤醒民众、改造国民性,都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鲁迅还对传播美术的方式与途径等作了详细的说明,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些都是基于鲁迅最早提出“立人”之说。他强调中华民族的出路是:“首在立人,人立之后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鲁迅说的“立人”,就是指一种独立的人格,而这种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在他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历史文化评判中成为重要的价值标准。他认为有了更多的国民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地思考历史,面对现实,国家才有望振兴。
此外,鲁迅设计了沿用至今的北大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