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剃刀定律解释

什么研究表明人有趋利避害的心理?

什么研究表明人有趋利避害的心理?

“卡姆剃刀定律”研究表明人有趋利避害的心理。
心理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趋利避害”的表现!
在心理学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则属于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是由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奥卡姆的威廉提出,核心意思就是:如果没有必要,就不需要做什么。

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奥卡姆剃刀,又称“奥康的剃刀”,源自奥卡姆(William Ockham,约1285年至1349年)在《箴言书注》2卷15题所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后人通常转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剃刀定律故事?

奥卡姆剃刀定律,说的是把握关键,化繁为简,马克吐温就讲了这么个故事,说他到教堂去捐款,一个传教士给他做演讲,他本来就要捐50美元,但是当这个传教士讲了10分钟之后,他就决定先捐25美元吧,最后这个哥们讲了1小时,这让马克吐温反感至极,最后他1分钱也没捐。所以这就是告诉大家,短小精悍的语言才有魅力,冗长空洞的发言,只会让人心生反感,做事也是如此,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的,都是大师。
把明明很简单的东西,说的很复杂,很可能他自己也不明白。
好的老师,上课讲的都是案例,说的都是故事,而最蹩脚的老师,才去照本宣科的讲定义,去解释名词。也许你有很多的方法和渠道去解决问题,那么一定要选择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其实现在做产品也是如此,苹果为什么成功,就是乔布斯一直贯彻极简主义,能够简单的绝不过度设计,所以苹果就是白色为主基调,操作步骤也简单到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苹果的产品,从来都不附赠说明书,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如果看说明书才能学会使用的产品,一定是垃圾。所以必须要让完全不懂的人,30分钟内上手。
这就是他们产品设计的初衷。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体系,通俗点来说,就是把一些相对零碎的、分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用独特的角度去整合、衍生,构建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
根据个人目标建立关注点
过去我们习惯在沙发上窝一个下午的时间,现在爱在刷牙、蹲马桶、坐地铁得时候听短音频、刷文章。我们接触的信息繁杂,琐碎的信息容易占据大脑,阅读时间碎片化,注意力容易被转移。
不过,我们可通过选择我们的关注点来”屏蔽“其他的信息。可以根据你的目标来确定你的关注点,可以是时间管理、个人成长、英语知识或者微信公众平台;比如说,你要建立一个公众号,你就要关注公众号的建立方法、基本的后台编辑排版知识、平台运营方法等等关于这个点的一切信息。
知乎的采铜大神做过一场关于《如何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分享,根据个人目标建立关注点和他分享的用主旨问题来筛选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了关注点,你才足够聚焦,有效利用时间,对信息进行筛选,但信息的源头和渠道是多元化的。
信息的整理与加工
可以用印象笔记作为你的信息收集箱,为你关注的点建立笔记本。将同类型的笔记本并组,而笔记本和这些笔记本里储存的信息将会成为你个人体系的组成部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也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被加工过的信息经过组织后才可以被称为知识,而将这些信息的片段收集起来,只是整理部分,还有一个工作要进行——加工。在相应的笔记本下,命名、分类、加标签,就好比要对你拥有的食材进行归类;在你做某道菜的时候,能迅速提取出相应的食材,这样它才具有了相应的价值。
加工当然不是简单的素材归类提取,因为重要的不是我们看到什么,而是我们想到什么。拆书帮的RIA便签读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加工;三张便签,第一张,用自己的话复述信息;第二张,联想自己、身边有无相关类似经历,让你接受的信息和经历产生链接;第三张,读完这个片段、看完信息,今后你准备怎么做。
分享、利用和创造
加工处理后,要对接受的信息吸收和内化,比如有的小伙伴会用思维导图,或者视觉传达画的方式进行梳理和分享;有的小伙伴会拓展写成文案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加以延伸形成课程。
票圈有两位很棒的小伙伴,一位是在行动派做新媒体运营的Mia,结合自己学习输入的知识,做成课程分享新媒体运营以及分享力;另一位是忆如尘,她同个人品牌潘玲老师学习过相关知识,而后在自己的朋友圈开启个人品牌成长营,反响很不错。
对入门级的知识有一定了解,然后不断吸收外界信息,将这些信息彼此做关联,形成体系输出。建立知识体系,对于这两位小伙伴来说,不仅是技能到手,而且还输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