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桂枝汤组成

瓜蒌桂枝汤组成 全身麻木,僵是怎么回事儿?

全身麻木,僵是怎么回事儿?

全身麻木,僵是怎么回事儿?

全身麻木一定要高度怀疑低钾血症引起的周期性麻痹,它的病根多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不停分泌相关物质,导致体内低血钾症状,从而出现全身发麻。建议内分泌科就诊,急性发作时急查电解质,了解血钾血钙血糖水平,必要时行双侧肾上腺增强CT或磁共振,找到原发微小病灶。

全身麻木,僵是怎么回事儿?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麻木”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麻木,亦称不仁或合称麻木不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瘀内阻,或气虚失运,血虚不荣等导致的经脉不畅,肌肤失养,出现肌肤、肢体发麻,知觉减退、感觉异常,甚至全然不知痛痒的一类疾患。

麻与木有程度轻重的不同。麻指肌肤非痛非痒,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犹如麻之状,其病为轻木为肌肤不知痛痒,不知寒热,掐之不觉,按之不知,犹如木之状,其病为重。麻木多见于四肢、头面部,以指、趾端为多见。麻为木之始,木为麻之甚。麻木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病证,又常为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

麻木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西医学中的末梢神经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脑血管病变、周围血管疾病、风湿病、营养障碍疾病(如脚气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等,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以麻木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麻木的发生,多因风寒湿热六淫之邪外袭,或因内生痰瘀阻滞,或因劳伤久病,气血亏虚,导致营卫之气运行涩滞,气血运行不畅,不能荣养肌肤。

一、病因

1.风湿外袭

风、寒、湿、热之邪,乘人体卫表薄弱,腠理空虚之时,从外入侵,客于肌表经络,痹阻营卫,令气血运行受阻而发生麻木。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留着肌肤,其麻如有虫行之感,故有“风淫末疾”、“麻木为风”之说湿邪黏腻重着,影响气机流通,与卫气相干,气道不利,卫气凝滞而行涩,故有“风麻湿木”之说。风湿之邪客居之处,肌肤不得气煦血濡而顽麻沉重,久则气血失运,皮肤不荣,发为麻木。

2.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厚腻或嗜酒辛辣,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调,湿热痰浊内生。或素体脾胃虚弱,暴饮暴食,损伤中气,导致脾胃运化失职,聚湿成痰,痰湿内停,留于经络肌肤,荣卫涩滞,阻遏气血,血脉不利,瘀血内生,痰瘀阻滞,经气运行不利,或脏腑经络失于濡养,可致久麻久木。

3.劳倦内伤

烦劳过度,日久耗伤人体正气。劳则气耗,或因房事不节,精亏气少,均可致精气亏虚。气虚则卫外失固,易使风寒湿邪入侵。同时肌肤有赖津血之滋润濡养,若素体血虚,或产后血亏,或局部血循失荣,或津液耗伤导致津亏血虚,则经络无以津濡血荣,皮毛肌肤肢体失养,出现麻木不仁。

4.病后继发

大病重病,邪气过盛,损伤脏气,耗伤气血阴阳,正气短时难以恢复久病迁延,日久不愈,病情传变日深,耗损人体气血阴阳,气血亏虚,导致经络不荣,肌肤肢体失养。或病后失于调摄,正虚难复,风寒湿热之邪每易乘虚而入,客邪留滞不去,荣卫气血运行不畅,终致本病的发生。

二、病机

麻木病位主要在肌肤、肢体、经络。基本病机为经络气血失和,脉络痹阻,荣卫不通。病理因素责之风、湿、痰、瘀,但总以气血亏虚为本,风湿痹阻,痰瘀阻络为标。

疾病初期多在肌肤、腠理、分肉之间,病位浅,病情轻,以风寒湿等邪实为主,久则由络入经,由气及血,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夹杂。并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血内生,痹阻不通而加重麻木。

气血亏虚,顽痰死血痹阻经脉,可致顽麻不仁,久留不去。邪气久留,可由麻转痹,甚至发展为尪痹历节,或因气血亏虚,肌肤失养,发为肌萎之证。若患者素体虚弱,或慢性久病耗损,气血阴阳不足,病初即可表现为虚实夹杂,病情顽固,治之不易。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患者自觉肢体、肌肤感觉异常,其状非痛非痒,如虫蚁爬行,按之不止,或肌肤木然,掐之不觉,顽而不知痛痒,不知寒热。麻木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四肢指(趾)末端的麻木更为常见。

2.可伴有肢体冷热、针刺、蚁行、烧灼、肿胀等异常感觉。

3.多见于中老年人、妇人产后、失血、久病、跌打损伤、身体羸弱及嗜酒者,发病可有诱因,因受凉、压迫、情志刺激等加重。

二、病证鉴别

1.痹证

麻木与痹证皆可由于风寒湿邪入侵所发生,但麻木是以肢体、肌肤感觉异常,或木然不知痛痒为主症,若非风寒湿邪所致者,一般不兼见疼痛和活动障碍痹证则不论行痹、痛痹、着痹,均以筋骨、关节、肌肉疼痛或肿胀、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畸形为主症。

2.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病证,以肌肉萎缩瘦削或瘫痪为主要表现,可兼有麻木等感觉障碍麻木仅是感觉异常或障碍,无肌萎瘦削之状。两者的鉴别要点是:麻木“肉如故”,痿证“弱而不用”。

三、相关检查

麻木与西医学神经肌肉系统的许多疾病有关。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增高者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肌电图检查、肌肉组织检查等,有助于对神经系统的定位定性诊断,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测定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头颅、颈椎、腰椎CT、MRI等检查有助于脑血管病变,颈椎、腰椎病变的明确诊断检测血糖、甲状腺功能、血沉、类风湿因子、抗“O”、免疫学检查、肢体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等有助于原发病的诊断。

【辨证】

一、辨证思路

麻木的辨证主要是区分风、湿、痰、瘀、虚的不同,辨邪正虚实主次。早期以邪实为主,注意不同病理因素的兼夹转化后期以正气亏虚为主,或正虚与邪实夹杂,注意区分气虚、血虚、肝肾阴虚。

二、证候

1.外感风湿证

症状:肌肤麻木不仁,不知寒热,肢体重着,酸楚,甚或伴局部疼痛,肢体活动不利,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缓或濡。

病机分析:本证为外邪侵袭,风湿痹阻经络,营卫滞涩,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肌肤失养,故可见麻木,不知寒热湿性凝滞,易阻塞气机,困遏清阳,可见肢体重着,酸楚外邪痹阻较甚,气血壅滞,影响筋骨、关节,可见肢体活动不利,疼痛舌淡,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均为风湿痹阻之象。

2.营卫不和证

症状:突然发病,手足肢体麻木,或伴口眼歪斜,半侧颜面麻木不仁,多兼恶寒发热,肩臂疼痛,项背拘急,平素多恶风自汗,易伤风感冒,舌质淡,脉浮。

病机分析:本证为营卫两亏,脉络空虚,风邪入络,致经脉气血瘀滞。营卫失和,外邪侵袭,脉络受阻,筋脉失于濡养,故可见突发手足肢体麻木,或伴口眼歪斜,半侧颜面麻木不仁外邪侵袭肌表,肢体经络失和,则恶寒发热,肩臂疼痛,项背拘急营卫两亏,卫气不能温煦固护则平素多恶风自汗,易伤风感冒营卫不和,外邪侵袭,可见舌淡,脉浮。

3.痰瘀交阻证

症状:肢体麻木不仁,病位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见肌肤紫暗,肿胀,不知痛痒,掐之不觉,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滑腻,脉沉涩或弦滑。

病机分析:本证为痰浊瘀血胶结,脉络阻塞,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肌肤失养。痰瘀阻于筋络、肢体,可见肢体麻木不仁,不知痛痒,掐之不觉痰浊瘀血内阻,为有形之邪,故病位固定不移,入夜尤甚痰瘀阻于经络,气血受阻较甚,则可见肌肤紫暗,肿胀舌质紫暗,见有瘀斑,苔白滑腻,脉沉涩或弦滑,均为痰瘀阻滞之象。

4.气血亏虚证

症状:肢体麻木无力,如有虫行,甚则关节拘急不利,短气乏力,神倦懒言,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头晕目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病机分析:本证为气虚失运,血虚失濡,气血无以充养肢体肌肤。气血不足,气煦血濡功能失常,则可见肢体麻木无力,如有虫行,关节拘急不利气虚则短气乏力,神倦懒言血虚则面白无华,爪甲不荣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失所养则头晕目眩气血两虚可见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5.肝肾阴亏证

症状:肢体手足麻木,或局限于身体一侧,甚则筋惕肉[[!NFAB1]],手足震颤,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脉失养而麻木。肝肾阴亏,肢体肌肤失于润泽,故可见手足麻木,或局限于身体一侧阴不制阳,阳亢化风,肝风入络,则筋惕肉[[!NFAB1]],手足震颤阴亏阳亢,风阳内动,上扰清空,则头晕耳鸣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见两目干涩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则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肝肾亏虚,腰府失养,则腰膝酸软口干,舌红,脉弦细数为肝肾阴亏阳亢之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麻木的基本治疗大法为补虚泻实,通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卫。依据标本虚实、缓急轻重而辨证治疗。泻实宜根据病邪特点采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法补虚重在补气养血活血、滋阴息风通络虚实夹杂者,则应补虚与泻实同用,视具体病情权衡补泻的轻重。若麻木以肢体局部为主者,常随证加入引经药使药效直达病所。

二、基本治法

1.祛风胜湿,通经活络法

适应证:外感风湿证。

代表方:蠲痹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经白芍、甘草、木瓜缓急止痛。

加减:麻木伴有疼痛,形寒怕冷,加制附子、细辛、桂枝温阳通经关节肿胀加木防己、萆薢、五加皮、苍术除湿通络风湿蕴热,局部热焮红肿,加苍术、黄柏、薏苡仁、忍冬藤清热利湿。

2.调和营卫,祛风通络法

适应证:营卫不和证。

代表方:桂枝汤合大秦艽汤加减。前方偏于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后方偏于祛风活血通络。

常用药:桂枝、秦艽祛风邪,通经络荆芥、防风、羌活祛风散邪当归、川芎养血荣筋,活血通络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加减:寒胜加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散寒止痛风胜加麻黄祛风通经湿胜加薏苡仁、苍术、防己祛风利湿热胜加虎杖、漏芦、忍冬藤清热通络。

3.化痰行瘀通络法

适应证:痰瘀交阻证。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通络半夏、陈皮、白芥子、茯苓、竹沥化痰散结。

加减:瘀血明显加莪术、三棱、三七破血祛瘀痰浊较盛加苍术、南星、炙僵蚕燥湿化痰痰瘀化热加黄柏、丹皮、胆星清热若顽麻久木,肌肤顽硬变厚,则可加入全蝎、蜈蚣、海桐皮、地龙搜剔通络。

4.益气补血通络法

适应证:气血亏虚证。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白芍健脾益气养血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鸡血藤、川芎、丹参养血通络。

加减:肢体末端麻木不温,颜色苍白,加制附子、桂枝温经散寒活动后麻木加重,肌肤不荣,加阿胶、石楠藤、天仙藤补血通络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喜忘,加夜交藤、酸枣仁、茯神、柏子仁安神定志。

5.滋养肝肾,平肝息风法

适应证:肝肾阴亏证。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息风栀子、黄芩、菊花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怀牛膝补益肝肾白芍、益母草活血调血。

加减:肝火上炎,口苦目赤,加龙胆草、夏枯草清泻肝火肝肾阴亏较甚,目涩耳鸣,腰膝酸软,加枸杞子、白芍、山萸肉补益肝肾阴虚风动,麻木较重,肢体颤动,头晕眼花,可选用大定风珠或三甲复脉汤。

三、复法应用

1.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法

适应证:气虚血瘀证。症见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软弱无力,面色萎黄,神疲困倦,少气懒言,自汗,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或细弱。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大剂量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僵蚕、蜈蚣、川牛膝通经活络。

加减:气虚乏力明显加党参,以加强补气作用伴有畏寒,肢冷,舌淡,加制附片、鹿角霜温阳化气。

2.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法

适应证:麻木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症见四肢麻木不仁,不知痛痒,肢节活动不利,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软,腰腿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常用药:独活、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桑寄生、杜仲、怀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当归、川芎、白芍、地黄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加减:肝肾阴虚,低热,或午后潮热,加炙龟板、山萸肉、旱莲草滋阴清热阳虚畏寒肢冷,加制附片、干姜、巴戟天、仙灵脾温补肾阳。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威灵仙500g,切碎,泡入1500g白酒中,4~5日后即可饮用,每次10~20ml,每日2~3次。用于各种原因的麻木。

(2)止麻消痰活血汤:黄芪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丹参15g,陈皮10g,半夏10g,胆南星6g,鸡血藤15g,桃仁15g,红花15g。本方具有补气祛痰、活血化瘀、息风通络作用,用于气虚血瘀痰阻之证。

2.常用中成药

(1)小活络丹: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痹阻的麻木。用法与用量:每次1丸,每日2次,用陈酒或温开水送服。

(2)指迷茯苓丸:功能与主治:燥湿和中,化痰通络。用于痰湿阻络所致的麻木。用法与用量:每次9g,每日2次。

(3)中风回春片: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用于气血阻滞,肢体麻木者。用法与用量:每次4~6g,每日3次。

(4)二十五味珊瑚丸:功能与主治:开窍,通络,止痛。用于神志不清,身体麻木,头昏目眩,头痛,癫痫以及各种神经性头痛。用法与用量:每次4丸,每日1次。

3.针灸治疗

合谷、太冲、曲池、膈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局部阿是穴。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1次。可配合灸法、电针、拔罐。

五、临证勾要

1.李东垣从气虚治疗麻木

金元医家李东垣首次提出麻木多由气虚引起,其《兰室秘藏·卷中·妇人门》明确指出:“麻木,为如绳缚之久,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良久则自已,以此验之,非有风邪,乃气不行。”对于治疗方法,则主张应以益气升阳,调畅气机为主。选方用人参益气汤治疗“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神效黄芪汤治疗“浑身麻木,或头、面、手、足、肘、背或腿脚麻木”导气汤治疗“两腿麻木沉重”。

2.麻木为中风先兆

张子和在《卫生宝鉴·中风》中指出“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疾也”,是为中风之先兆。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对中风先兆症状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中亦提出麻木的临床表现。临床凡见起病急骤,一侧肢体麻木,或有颜面口唇麻木,伴言语謇涩、头痛头晕等症时,往往提示为中风先兆,须高度警惕,积极治疗,以防中风的发生。

3.针对引起麻木的原发病治疗

对麻木的治疗还应结合辨病。麻木可为某种疾病病程中的一个症状,许多疾病均可出现麻木。除辨证治疗外,还当结合辨病治疗。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麻木,应控制好血糖水平酒精中毒引起的麻木,宜加入葛花、枳椇子等解酒毒之药。

4.威灵仙的使用

麻木产生的原因总为经络不通。威灵仙既能疏通经络,又可将补气血之药引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在临床上,只要有麻木症状的存在,均可配伍或单独使用。如上肢麻木,用威灵仙配桂枝下肢麻木,用威灵仙配牛膝肿胀明显者,可配伍防己、木瓜麻木伴有发热者,可配伍桑枝、忍冬藤对于气血亏虚的麻木可配伍黄芪、鸡血藤、赤芍等。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重视活血化瘀法的使用

肢麻属肢体经络之病,其基本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营卫滞涩,脉络瘀阻。即使临床表现并无瘀血征象,但根据麻木的基本病机,病在肢体、经络,必有经脉不利,络脉不和,故均应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赤芍、川芎和血活血,红花、炮山甲、土鳖虫化瘀通络。

2.治疗贵在守常通变

治疗麻木贵在守其常而通其变,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一方面要注重疏利血脉,通经活络。常用药物如木瓜、丝瓜络、桑枝、桂枝、鸡血藤、海风藤、豨莶草、忍冬藤、地龙、僵蚕、蜈蚣等,这是共性、原则性。另一方面要分清虚实,辨证施治。实证气滞者,应注意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木香、香附、川楝子痰湿麻木者,酌加南星、苍术、白芥子、白附子虚证气虚者加入补气之品,如黄芪、党参血亏者加入丹参、当归、赤芍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者应注意滋阴补肾,选用熟地、制首乌、龟板、鳖甲。这就是个性、灵活性。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治疗麻木的疗效。

二、验案举例

尚某,女,65岁。

初诊(1981年5月16日):左侧上肢麻木2个月,下肢发胀,头昏,口干,舌质红,脉细。辨证为肝肾素虚,阴血不足,内风入络。治以养血活血,祛风通络。药用:当归10g,白芍12g,大生地15g,鸡血藤10g,天仙藤10g,豨莶草15g,桑枝12g,桑寄生12g,炙僵蚕10g,广地龙5g,红花5g,阿胶(烊冲)10g,炙全蝎3g。14剂,每日1剂。

二诊(1981年6月13日):左侧肢体麻木显著改善,转为局限性短暂阵发,舌质红,脉小弦。宜养血祛风通络。上方加乌梢蛇10g。每日1剂。

三诊(1981年6月27日):左侧肢体麻木续有减轻,舌苔少,中空质红。守原法再进。药用:当归10g,白芍12g,川芎5g,生地10g,熟地10g,阿胶(烊冲)10g,豨莶草15g,炙僵蚕10g,炮山甲(先煎)5g,广地龙10g,乌梢蛇10g,鸡血藤10g,红花10g。每日1剂。14剂。另:决明子30g泡茶。

四诊(1981年7月11日):左侧肢体麻木减而不尽,脘宇有闷塞感,口干,苔薄,中空质红。治宜养血祛风通络。上方乌梢蛇改为白花蛇6g,加瓜蒌皮12g。每日1剂。30剂。

五诊(1981年8月22日):肢体麻木未再发作,舌苔中空好转,脉小弦。守原方再进,以资巩固。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以肢麻为主症,伴有头昏,口干,舌红,脉细,分析其病机,关键在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治疗以滋补肝肾阴血为主,辅以搜风通络之品。选方以桃红四物汤为主,养血活血,加桑寄生以补肝肾鸡血藤、天仙藤、桑枝等藤类药引经入络,祛风活血通络全蝎、僵蚕、地龙、乌梢蛇等虫类药搜风通络。诸药合用,以达滋养阴血,搜风通络,濡养筋脉之功。

【预后及转归】

麻木的预后与邪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诊治是否准确及时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身体强壮,感邪较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者,多预后良好素体虚衰,感邪较重,久治不愈,失治或误治,反复发作者,多预后较差。

麻木初起多为实证,久则损耗正气,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由感觉障碍或异常转为感觉消失,病情继续进展,则由麻木转为痹证,渐则肢体瘦削,痿废不用转为痿证,甚则瘫痪,危及生命。

【预防与调护】

注意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心情舒畅,劳逸适度,注意保暖防寒。

麻木患者多有感觉功能减退,日常生活要防止烧伤、烫伤。对肢体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加强功能锻炼,进行针灸、推拿、按摩、热水或药物熏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