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公孙胜做过哪些好事

忠义堂前大旗替天行道改成义薄云天,水泊梁山为何没了家国情怀?

忠义堂前大旗替天行道改成义薄云天,水泊梁山为何没了家国情怀?

只是再增加一面“义簿云天”的旗帜就行,不必改。因为这两面旗帜同向,可以相互促进。谁说水浒传没有家国情怀?揭穿了“忠义堂”的本质,回归天行道,就是对国家民族、对每个中华家庭的最大贡献。
水浒传外在的人物故事是作者为其真传所虚构的,并非是历史真实的存在。比如,“忠义堂”并非是历史上真的在梁山上盖了一座豪华的厅堂或大殿,只是作者既能表达真,又能形像的使假似真逼真。而在作者真传表达中“忠义堂”就是揭露的儒家世俗“忠义”文化的本质是低下低俗的,“堂”,“尚土”,就是表达儒家忠义文化就是“尚土”。揭穿了假,就可推崇真上文化。“天行道”就是真上文化。“天”就是宇宙间自然事物的客观存在,“天行道”就是宇宙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按自己的特性运化物种发展变化,这种运行就是“各行其道”,因为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鲜明的区别于它物的特性,都是按照自己区别于它物的特性运行变化的。人的特殊性就在于具有深入探索未知自然事物的能力和持续创新提高人造物技术的能力,提高人的这两种能力就是人类运行发展的方向,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就不会犯方向性大错误。人类经过深入探索自然事物的特性,掌握特性后,就可以依据各种物质的自然之道创新提高人类生产制造技术,造出各种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或先进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人类代替了自然事物行道运化物,这就是人类的“替天行道”。
由于儒学文化倡导仁义、礼义这些动物界的通性共性的东西,不能凸显突出人所潜在具有的探索创新的特性,因而使中华民族不具备或低少具备“天行道”能力,这就是作者通过水浒传“替天行道”的解释。
“礼”“义”是与“道”相对立水火不容的,“义”积厚,则道不存;儒学文化就是“仁义积厚”的文化。“义薄云天”,“义薄”就是言“义”少,并不是像世俗理解那样义升到云天,而是让“义”减少,无积累之义。义无积,就适合道生存。“云”是讲说之意,“云天”就是不断的说天讲天,强调自然事物客观存在高于一切,只有“云天”,才能激励世人积极探索未知自然,才能使天道积厚而促生技术创新“一”的孕育产生。这就是“义簿云天”与“替天行道”同向同志的道理。
晁盖,是水浒传真意的掩盖,是水浒外传,是儒文化之世俗味,“聚义”就是使“义”积厚,“聚义厅”就是言儒文化或世俗以“义”作为执政判断的依据。“厅”就是执政,官府断案议政之所。宋江将“聚义厅”改“忠义堂”就是要戳穿儒忠义文化本质,就是要踢除搬开世俗儒理念阻碍,回归本源正路,就是要“送(宋)”全民或洪流、主流做工的文化理念。强调“工”,必先强调探索实践创新,必须强调唯物,必须“替天行道”。
促进国家民族探索创新事业,促进国家民族工业强大和制造技术先进,增厚增强探索创新技术提高、经济发展的温床,就是水浒传作者的梦想。不知能否算得上称得起“家国情怀”?

《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招安的利弊,如果当时不招安又会如何?

如果梁山泊不接受朝庭招安,产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逃脱不了被山寨被烧为白地,弟兄四散的宿命。首先如果梁山众好汉拒绝朝庭的招安,依旧占据水泊,打家劫舍,抗拒官府。凭梁山的实力和物力,不足以始终保持鼎盛。如果开疆拓土,实力必至分散,有被官方各个击破的危险。
方腊无疑是最好的镜子,方腊战将千员,雄兵百万,占据江南六州五十多县,浙江全境,江苏、安徽、江西局部。实力不可说不强劲。但由于地域广阔,分兵把守,终导致覆灭。朝庭全力围剿,只是因为方腊动摇了朝庭根本,誓必除之而后快。
反观梁山,虽然是占据一洼水泊,实力却很强劲,己引起了朝庭的注意,才发生了二败童贯,三败高俅的战役。尽管朝庭一败再败,梁山一胜再胜,引得梁山士气高涨,引得李逵等欲“杀上东京,夺了鸟位。但只是取得了局部战斗的胜利。
宋江、吴用等人审时度势,知道梁山没有战略纵深,只有一洼水泊而已,胜利可以,却经不起一败。在引起朝庭重视的情况下,偕三败高俅的余威,增添了谈判的筹码,顺势接受招安,无论如何都是聪明之举。由于时代的局限,图一个为国效力,搏得封妻荫子也是正确的。
因此可以说,招安还可以落个忠义之名。如果不顺天应人,继续占据水泊,肯定会招来覆灭的命运。那时兄弟死的死、散的散,流落四方,命运只会比招安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