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怎样写

在繁体字中,“于”、“於”这两个字如何正确使用?

在繁体字中,“于”、“於”这两个字如何正确使用?

在繁体环境中,“于”、“於”这两个字在表示介词,引进处所、终点、起点方面,是无差别的。
古人其实没有觉得这是个啥问题,特别是在介词用法方面。但是,清代末年,有个叫高本汉的瑞典学者(他非常厉害),提出了这两个字是有差别的,于是乎大伙儿争得个不亦乐乎。
高本汉
但是,今天的看到的古书文本,都是经过古人修改(转写)过的,不大能说明问题。于是乎,一位叫宫岛和也的日本学者,调查了本世纪的各种出土文献(主要是秦简和楚简),得出的结论是:
在“於”取代“于”的过程中,秦国和出过的情况不同,存在着地域差异。即,楚国几乎只用“於”,秦国“於”、“于”混用。可以说,今天能见到的古籍,就继承了秦国的这个传统。
而其他方面,两个字差别主要在于,
于的以下意义,是於没有的:
一、自适的样子、舒徐的样子。作词语比如“于于”、“于然”。
二、相属的样子。还是“于于”。
三、钟唇,钟口的边沿。《周礼·考工记》中有相关用法。
四、草名。《后汉书·马融传》有相关用法。
五、作为古国名“邘”的通假字。古国名。《书·泰誓中》中有相关用法。
六、作为广大意义讲的“迂”的通假字。
七、作语气词“于嗟”、“于咨”。
八、作姓氏,读余。
而於的以下意义,是于没有的。
一、鸟名,用法保留在“於鹊”里面。
二、古代地名。见于《史记·商君列传》司马贞索隐:“於商,二县名,在弘农。”
三、 作姓,读乌。汉代时有於单。见《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四、 在有的地名中读yī, 如“於微闾”,这是《楚辞》里的。
尤其是作姓氏,要注意区分。

如何写好一篇记叙文?

记叙文,是小学和初中孩子写作的主要体裁。如何指导孩子写好记叙文,是老师、孩子和家长朋友们常常面临的问题。不敢在各位语文老师面前班门弄斧,你们可以选择飘过哈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做到的,为了不让篇幅过长,我只选取几个重要的方面来简单谈谈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首先,必须表述清楚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才能让读者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一定是标准的表述,比如:时间是……地点是……,这样倒显得生硬,可以将这些要素灵活贯穿在叙述之中,既能让人读明白,又让人不觉得死板。
其次,注意选材,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选取生活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的事例。即使生活中的琐事,也要发掘出其蕴含的意义,让选材料为中心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件事,可以从多角度发掘意义,根据文章的中心,确定叙述的角度和侧重点,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比如写居里夫人,如果把中心确定为“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就要侧重叙述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终于成功发现了镭;如果把中心确定为“崇尚科学、看轻名利”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她发现镭后放弃专利上。
第三、合理安排叙事详略,跟中心关系密切的必须详细叙述,关系不大的一笔带过,没有关系的坚决不写。每届接到初一的时候,起初的作文好多在安排详略上都有问题,我就通过实例,教会他们如何确定“详”和“略”。比如写郊游,头一天老师的安排、自己的准备、出发前的忙乱,都只能一笔带过,路上所见所闻,也应该略写,而达到目的地后的见闻感受,才是记叙的重点,必须详写。
第四、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反映生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倒不用说,这是记叙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大都能够用好;“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这方面,很多孩子是欠缺的,特别是对于人物描写,即使有,也不生动、不到位。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要写出人物特点,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动作要传神,神态要为突出心理服务。记叙文里的“议论”和“抒情”一般不能严格分开,都是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和感受,在文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在记叙文里用得比较少,但有时为了把相关的事情说清楚,也有必要用到。
第五、适当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如开门见山、倒叙、插叙、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征、欲扬先抑、侧面描写、烘托、首尾呼应等等,每一种表现手法各具特色,作用不一,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如果在记叙文中能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一定能给文章增色不少。
第六、写出真情实感,是记叙文的灵魂。这里的真情实感,不是直接说出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而是把这些“喜欢”和“讨厌”等情感寄予在叙事之中,让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有“情”,既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让读者深受感染,引起共鸣。
要写好记叙文,一方面平时还要做到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美,为日后写作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平时要在学习中积累美词佳句,丰富自己的语言,并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还有,要多阅读,读人家的优秀文章,学习人家的写作技巧,为我所用。能做到这些,就能写出高质量的记叙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