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庙宇怎么来的

牌坊是怎么来的?

牌坊是怎么来的?

“又想当××,又想树牌坊”,从这句俗语就能看出来了吧,牌坊是一件代表荣耀的事物。
有多荣耀?这么说吧,在明清两代,要想树牌坊,必须经过皇上的恩准!
最早的牌坊是地理标识当然,最早的牌坊并不是荣誉的标志,只是地理界限的标志,这个倒是和今天很多旅游村落中牌坊的功能是一致的。
牌坊,也叫牌楼。严格说起来,二者是有区别的。牌楼有屋顶,而牌坊没有。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特别是到了唐代,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读句对此作为生动描绘:“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坊”与“坊”之间隔有高约3米左右的夯土坊墙。坊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这坊门,就是牌坊最早的原型了。
到北宋中叶,封闭的里坊制逐渐被开放的街巷制所取代。坊墙被拆除了,但坊门却作为一种地名标志被保留了下来,成了独立的牌坊。
这种牌坊既有标识作用又有装饰作用,被越来越多地建造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的入口处,成为中国建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明清立牌坊要皇帝恩准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状元坊,以表彰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此举开创了由政府批准修建牌坊的先例。
在明清两代,作为荣誉的标志,牌坊一方面是表彰功名,就是功名牌坊,这都是为在文治武功方面为朝廷做了重大贡献的人修建的。另一方面是弘扬道德,就是道德牌坊,其中以表彰贞节烈妇和孝子贤孙为最多。
此外在明清两代,牌坊作为地理标识的功能也没有消失,主要建立在重要的宫殿寺庙,或帝王皇家陵寝前。
清东陵六柱五间牌楼在明清两代,立牌坊是一件极为庄严、隆重和荣耀的事情。获此待遇的人会名誉、身价倍增,整个家族的人都会觉得无限荣光。要想立牌坊,名义上必须得到皇帝的恩准。当然,皇帝也不可能有精力一一过问此事,实际操作中是由礼部用皇帝的名义审核批准的。
牌坊之最——棠樾鲍氏牌坊群
棠樾鲍氏牌坊群棠樾鲍氏牌坊群是中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共有七座,其中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包括两座“忠”字坊,两座“孝”字坊,两座“节”字坊和一座“义”字坊。一个家族获得七座牌坊,把封建道德中的“忠孝节义”都占全了。
鲍氏家族最早获得的牌坊是“孝”字坊。是明永乐年间由朱棣皇帝亲命建造的。但是表彰的对象却不是当时活着的人,而是这个家族的祖先。这要从当时流传的一则故事说起。据说宋期末期,当地盗乱,村人鲍宗岩在山谷躲避,被强盗抓住绑在树上准备杀死。他的儿子鲍寿孙前去乞求强盗放了父亲,由自己代死。父亲坚决不肯,两人互相争死不已,强盗心中有所感动,把两个人都放了。
这个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后来竟被记载到《宋史》中。朱棣皇帝读到这段故事也大为感动,就下令在当地建牌坊一座,并赠额“慈孝里”。这就是鲍氏牌坊群第一座牌坊的来历。
鲍氏家族也十分争气,子孙们做了很多争光露脸的事。到清朝嘉庆年间,鲍氏家族已先后获得两座“忠”字坊、两座“孝”字坊、两座“节”字坊。按封建“忠孝节义”的标准,就独缺“义”字坊了。
获得“义”字牌坊,凑齐道理伦理,成了这个家族的最大心愿。清朝嘉庆年间任两淮盐运使官的鲍家子孙鲍漱芳和他的儿子鲍均,为些不惜散财破家,通过捐米捐粮、救济贫困、兴建水利、修桥筑路、创办学校等不计其数的义举,终于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获得皇上恩准,特赐“乐善好施”即“义”字坊一座,从而完成了鲍家人世代的宿愿。

全球要建第一高寺你知道建在哪个城市吗?为什么会选址这个城市?

谢邀!全球要建第一高寺地址还在上海扬浦区兰州区内,距黄浦江约有一华里之遥的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距今有一千多年名叫《太平教寺》进行重修扩建成全球最高的全新的《太平报恩寺》。因此寺始建于此,毁坏于此,为展光辉,弘扬佛法,还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