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在夏商周时期地位

儒家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吗?什么时候儒家开始占主流学派的?

儒家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吗?什么时候儒家开始占主流学派的?

真是闹笑话!儒家学说是哲学,周易是哲学,怪也搞出来了。

儒家不是最早的哲学,道家老子才是最早的哲学,儒家在西汉时被立为正统

当然不是。中国最早的哲学也如同世界其他地区的哲学一样起源于占卜与崇拜。易经应该是代表夏商周的国家哲学,分别是连山,归藏和周易。而进入春秋以后出现了人文与社会哲学集大成者管子。再之后出现了道德经为代表的宇宙观。而诸子百家几乎都是管子的徒子徒孙。只是在对管子的认识上在运用上不同的侧重发生了分歧。就如同后世儒家分成八派一样。儒家能够成为显学要到董仲舒之后。其实真正的儒家是不可能在汉代成功推销自己的。我们看孔子的三个弟子在受困的时候怎么说。一个问人人都反对我们是不是我们错了。一个说我知道我们是对的但是我们能不能降低标准呢?只有颜回说我知道我们是对的他们不理解是他们的耻辱我们自身不能动摇。而董仲舒恰恰走了子贡的道路。却又极大限度的保留了儒家精髓。让我们在如今具备儒家处世环境下得以正确学习理解运用儒家。

当然不是,汉朝武帝之前都是老子的无为而治。那是的汉朝刚刚建立,百姓经过连年征战,已疲惫不堪,在这种国弱民疲的情况下,百姓需要休养生息。那是汉朝的国情,需要老子的无为而治。到武帝的时候,国力已是非常的强盛,武帝驱除匈奴之心,早已有之。这时的儒家思想最适合汉朝的发展。所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明那时的汉朝,是非常需要儒家思想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每个朝代的执政者,选择什么样的手段志国,采用谁的文化,都是根据国情需要而定的。再好的学说,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也是不行的。我个人的文化有限,不是专业人士,说的不对,请多指教。

有人出现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哲学只不过是在脑子里记忆。否则不可能有华夏民族。生存是基础哲学。而这一哲学留在了基因里让种族不断扩大

中国哲学起源乃至目前,《易经》都在占主导。《易经》最初成型于阴阳五行。所谓阴阳,也是指我们经常聊起的矛盾和对立统一观念。
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它是中国文化的主体。
“仁义,忠孝,学而思,思而优,国家无礼则不宁”。

孔子编撰六经的条件?

孔子之所以能编纂六经,是因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已具备。
孔子成功地修纂六经,与宋鲁两国主要是鲁国有密切关系。宋是商朝的后代,鲁是周公的封地,春秋末期列国都到宋鲁“观礼”,因为它们较完整地保存了商周文化。
传说周公在周成王六年(前1058年)“制礼作乐”(注:《尚书大传》),而周公长子伯禽赴鲁时,得到天子赏赐的“祝、宗、卜、史,备物、典册。”
(注:《左传》宣公二年、昭公三年、定公四年、闵公元年、哀公十一年、襄公二十九年、昭公二年、文公七年、隐公六年、昭公十七年、成公十四年(二条)、哀公六年、僖公二十八年(二条)、僖公元年、昭公二十九年)直到鲁闵公元年(前661年),鲁“犹秉周礼”
(注:《左传》宣公二年、昭公三年、定公四年、闵公元年、哀公十一年、襄公二十九年、昭公二年、文公七年、隐公六年、昭公十七年、成公十四年(二条)、哀公六年、僖公二十八年(二条)、僖公元年、昭公二十九年),孔子也说“周公之典在(鲁)”。
(注:《左传》宣公二年、昭公三年、定公四年、闵公元年、哀公十一年、襄公二十九年、昭公二年、文公七年、隐公六年、昭公十七年、成公十四年(二条)、哀公六年、僖公二十八年(二条)、僖公元年、昭公二十九年)传说:“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注:《礼记·中庸》)所谓祝、宗、卜,掌祭祀、占卜,充当神人媒介;史(大史、太史)世代承袭,协助君王处理政务,箴谏君王,备顾问,依据一定的书法,忠实地执行本职工作,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君王卿大夫行事、言论和国家大事以及天象历法。这就是说,伯禽就国时随带了典册文物和礼、乐、史官。至春秋末,吴公子季札访问鲁国,“请观于周乐”
(注:《左传》宣公二年、昭公三年、定公四年、闵公元年、哀公十一年、襄公二十九年、昭公二年、文公七年、隐公六年、昭公十七年、成公十四年(二条)、哀公六年、僖公二十八年(二条)、僖公元年、昭公二十九年),鲁因受周室虞夏商周四代乐舞,故季札请求观看。于是乐工便伴奏演唱了风、雅、颂各部分诗歌及舜禹汤武的乐舞。后来晋国韩宣子也到鲁访问,“观书(按,文献档案策书)于大史氏,见《易》、《象》(按,《象魏》即鲁国历代政令)与《鲁春秋》(按,未修《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
(注:《左传》宣公二年、昭公三年、定公四年、闵公元年、哀公十一年、襄公二十九年、昭公二年、文公七年、隐公六年、昭公十七年、成公十四年(二条)、哀公六年、僖公二十八年(二条)、僖公元年、昭公二十九年)这些足以说明,周公制定的礼乐典章和历任史官记载的国史《鲁春秋》及其保管的文献《诗》、《易》、《象》等等木牍简册都较完备地保存在鲁国。
鲁国是西周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直到春秋末年,仍是当时文物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国度之一。曾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攝相事的孔子,以其传统身份必能见到古代礼乐制度和读到罕见的典籍。这为他修纂六经提供了独特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