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是用来干嘛的

古代泡茶的十八式步骤?

古代泡茶的十八式步骤?

泡茶的十八口诀为:鉴赏香茗、孟臣淋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奉香茗、品茗审韵、高冲低筛、若琛复浴、重斟妙香、再识醇韵、三斟流霞。
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茶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
重洗仙颜:迅速例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观舞。
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里注满沸水。
游山玩水: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低斟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称韩信点兵。
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品茗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茶汤香醇甘爽,回味无穷。
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九、十、十一步。
若琛复浴:同若琛出浴。
重斟妙香:重复九、十、十一步。
再识醇韵:重复十三步。
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

古代的茶都有哪些名字?

唐代以前的古书中,茶的称呼有多种,有“荼”、“”、“荈”、“槚”、“蔎”、“诧”、“茗”、“葭”、“葭萌”等,其中以“荼”字用得最多,但当时“荼”是一个多义字,“荼”有时是指苦菜,有时是指茶。后来,大概是为了区分苦菜和茶,将指茶的荼字加一个“木”字旁,因此就有了“”。在唐代以前“荼”和“”,是茶的常用文字称呼,读音一般仍读茶(cha)音。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湖南省有个茶陵县,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的县称“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葭萌”也是古代茶的称呼,明代杨填《郡国外夷考》称“《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之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可见,在茶陵县之前早已有以茶命名的县城---“葭萌县”。
  茶文字的规范,自隋代的一本字典性质的书《广韵》开始,它同时收有“荼”、“”、“茶”字,并说明“茶”是“荼”、“”的俗称,因此唐代开元年间官修《开元文字音义》中就正式收入了“茶”字,专指茶树和茶叶,到陆羽写《茶经》时,就只用《茶》字,而不用“荼”和“”了。
  “茗”字在很多古书中,有的是指茶的嫩芽,有的把它指作晚采的茶,即“早采者称茶,晚采者称茗”。但现代语言中,往往将茗作为茶的雅称,似乎“品茗”比“饮茶”更雅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