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半衰期怎么计算?请举个例子?

半衰期怎么计算?请举个例子?

半衰期计算公式剩余的原子核数量=原来的原子核数量x(1/2)的(衰变时间/半衰期)次幂。如:某种古生物化石中C元素的含量是活着的生物体中C元素含量的1/4,C元素的半衰期是5720年,问比古生物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可以用此公式计算,1/4=(1/2)t/5720次幂,解得t/57202,所以此生物体距今有2x5720=11140年。

碳14半衰期怎么计算?

1.碳14是碳的一种具放射性的同位素,于1940年首被发现。它是透过宇宙射线撞击空气中的氮原子所产生,其半衰期约为5,730年,衰变方式为β衰变,碳14原子转变为氮原子。
2. 由于碳14半衰期达5,730年,且碳是有机物的元素之一,生物在生存的时候,由于需要呼吸,其体内的碳14含量大致不变,生物死去后会停止呼吸,此时体内的碳14开始减少。人们可透过倾测一件古物的碳14含量,来估计它的大概年龄,这种方法称之为碳定年法。

一次用药后,多少个半衰期?

首剂加倍,在临床上也是偶尔使用的一种做法
我们假设每次服药量为1,每个半衰期服用一次药物,简略计算,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一次服药,经过1个半衰期,代谢为0.5,刚好此时服用第二次,药量为1.5,一个半衰期后为0.875……以此类推,大约5个半衰期后,药量基本趋于稳定,每次服药量为1,每个半衰期代谢掉的也基本接近于1,这种现象在药动学上叫做稳态
。而首剂加倍的药物,则会出现这种情况即首次加倍后,理论上1个半衰期便可达稳。实际上,由于服药间隔未必刚好等于半衰期,以及药物吸收过程、房室模型不同等的影响,以上理想状况未必能够达成,药动学上有更加详细的达稳时间计算公式,在此不进行深入讨论。临床工作中,诸如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和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由于半衰期较长(大多可达10-30小时),达稳时间慢,有时会采取首剂加倍的做法,尤其感染危重的患者。

中子的半衰期?

在物理学上,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会率来表示。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
从统计意义上讲,半衰期是指一个时间段T,在T这段时间内,一种元素的一种不稳定同位素原子发生衰变的概率为50%。“50%的概率”是一个统计概念,仅对大量重复事件有意义。当原子数量“巨大”时,在T时间内,将会有50%的原子发生衰变,从数量上讲就是有“一半的原子”发生衰变。在下一个T时间内,剩下未衰变的原子又会有50%发生衰变,以此类推。但当原子的个数不再“巨大”时,例如只剩下20个原子还未衰变时,那么“50%的概率”将不再有意义,这时,经过T时间后,发生衰变的原子个数不一定是10个(20×50%)。
在物理学中,尤其是高中物理,半衰期并不能指少数原子,它的定义为: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衰变是微观世界里的原子核的行为,而微观世界规律的特征之一在于“单个的微观事件是无法预测的”,即对于一个特定的原子,我们只知道它发生衰变的概率,而不知道它将何时发生衰变。然而。量子理论可以对大量原子核的行为做出统计预测。而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描述的就是这样的统计规律。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原子核内部自身决定的(是由原子核的种类决定的),与外界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计算半衰期的公式: mM(1/2)^(t/T)
其中M为反应前原子核质量,m为反应后原子核质量,t为反应时间,T为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