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秘方小程序

我的养生秘方怎么写?

我的养生秘方怎么写?

我的养生秘方,平时吃清淡多吃青菜少吃肉。

教你喝酒千杯不醉的秘诀?

答:记住这16大养生秘方喝酒千杯不醉还不伤身。假期将至,各种聚会接踵而来,聚会、过节,免不了吃肉喝酒。我们知道喝酒伤肝,有害于身体健康。但不喝酒,盛情难却。那么怎样喝酒千杯不醉还不伤身呢?
喝酒之前
1、喝酒之前不能太吃饱。吃饭只能吃6份饱,且不可大量饮水。
2、喝酒之前二十分钟,喝瓶牛奶。最好是纯奶或者含糖的,可防酒醉性胃炎和脱水症。饮用加蜂蜜的牛奶,既可促进乙醇分解,又能保

你怎么看待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健康知识?

据搜狐健康的一项调查,43.75%的人表示会通过网络获取健康资讯,但超过八成的人觉得网络资讯不那么可信。一些人觉得,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民间经验,就算不够科学,也没有什么危害。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一种心态。
公众识别能力需要提高
潍坊医学院大三学生赵之德注意到网络上的不靠谱信息后,他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饮食误区》帖子,在果壳网等科普网站上被广为转载。他说:“没想到,一些被批驳多年的明确无疑的伪科学说法,竟依旧被广为传播。公众对生活类知识的需求度很高,但识别能力太差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认为,一些“食品相克”的说法也是典型的网传误区。“我解释几百次了,所谓食物相克的说法并无依据,真是最难绝种的不实传言。”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表示:“我接触过太多不靠谱的信息,一些前来问诊的病人也是因为听信了不正确的饮食指导,造成身体健康隐患。”
如何辨别“微健康”信息?
新媒体的快节奏下,人们看见相关的信息,都与很多人分享留用,同时进行了二次传播,这其中并未经过仔细辨别。那么大家如何来辨别信息的含金量呢?
对于没有明确注明出处的“营养知识”最好不要相信。每个人体质不同,饮食上的禁忌也有很大差异。所以那些口气绝对、统一的说法通常是不科学的。与其盲信疯传,不如认真读一读有关书籍或者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高度重视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有的人看到一些知名大V转发,就放松了警惕。其实,最重要的是原始信息来源是否权威,而不是中间的“二传手”是否可靠。
掌握正确知识才能识别出不靠谱的段子。公众可以向一些专业机构开设的社交网络平台或者专业的科普网站求证,不被信息谣言所迷惑。
“一个习惯治好胃癌”、“男性长寿秘诀、转给自己和自己的男人”、“凶猛的淋巴癌,再不排毒就晚了”、“那些让你目瞪口呆的保健知识”。近日,安顺多位市民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养生秘诀”。安顺三0二营养医生杨医生表示,大多的养生知识其实并不靠谱,市民不要轻易相信。
现象:朋友圈疯传“养生秘诀”
微信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在乎养生知识。如今,在微信朋友圈内,“养生秘诀”就在朋友圈内疯传。
安顺市民刘云(化名)每天都会玩微信。“天天可以看到朋友转发的‘养生秘诀’。”他说,这些养生秘诀涉及到了养生的各个方面,小到感冒,大到癌症的治疗与预防。
记者在刘云的朋友圈内看到,在最近三天内,他的朋友就转发了30条“养生秘诀”。“凶猛的淋巴癌,再不排毒就晚了!”、“大枣咋吃最养人!”“一个办法让你永不得癌症!”……
“看上去还是有点道理。”刘云说,他有时候见到这些养生秘诀,自己也会转发。
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在最近三天内,他们的朋友圈内都至少转发了5条“养生秘诀”。
调查:大多都是微营销
昨天下午,记者随便点开了一个中医方面养生的微信公众号。里面最新的一篇文章是“饮食养生、饮食保健”。在这篇文章中,详细讲述了在春季应该如何吃红豆的方法,同时还提到,吃红豆可以预防癌症。
这篇文章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但在文章的下面打出了一条医药广告,并且还留下了联系方式。
记者联系了上面的电话,一位接线员对记者表示,他们是某医院公司,现在生产的新药,可以治疗癌症。
“这种就是微营销。”一位长期观察微信的人士说。
昨天,记者在微信上以“中医、养生”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其中就跳出了数十个微信公众账号,点击这些公众账号,其内容也大多是一些养生秘诀,最后配上联系电话和网址。
医生:不靠谱,勿相信!
安顺三0二医院营养医生杨医生说,他最近在微信圈内也看到了这些养生秘诀,各种内容都有,有宣扬可以不吃药治好癌症的,也有常吃某种东西可预防癌症的。
他表示,这些养生秘诀大多涉及的是中医养生。“如果吃某种东西就可以治疗好癌症,那癌症就不叫癌症了。”
杨医生认为,微信朋友圈中养生秘诀不可全信,如果是有某种药物的宣传,更要谨慎对待。
他提醒说,如果市民生病了,应该及时就医,切勿根据朋友圈上的偏方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