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的起源和演变

什么样的恒星就会变成黑洞呢?

什么样的恒星就会变成黑洞呢?

对于这个问题来说,科学家认为其实它存在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质量。我们知道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视界范围,这个视界范围之内不可见。依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聚集成一点,这里将成为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光线和任何物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会变成黑洞,必须要超过一定质量的恒星才可以演变成黑洞。而且根据广义相对论,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
根据p(密度)m(质量)/V(体积) 以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F(引力)G(引力常数)MM(两个有质量的物体的乘积)/R(两个物体的距离)^2,而黑洞引力的大小,主要由黑洞质量起决定,质量与该黑洞的密度和体积有直接的联系.
而这个成为黑洞的界限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钱德拉塞卡极限指白矮星的最高质量,约为3×1030公斤,是太阳质量的1.44倍,一个稳定的冷星的最大的可能的质量的临界值,若比这质量更大的恒星,则会坍缩成一个黑洞。

黑洞是靠什么东西支撑着它的存在?

黑洞的特性就是体积上我小,我小,我无穷小!你奈我何?我还需要支撑?亲爱的提问者,你想得太多了!
其实,作为黑洞,支撑它们存在的,就是质量。质量太大,体积过小,也有很多烦恼:吃得太多,需要打嗝。别看我们黑洞四处吞食有形的物质,其实我们的功能,更在于压缩空间,空间压缩的直接后果,就是抹除基本粒子的量子信息,让无序变成有序。其实作为一个微小黑洞,也就是8到2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是最为稳定的,其存在时间,超过10万亿地球年,但是随着黑洞质量的增加,黑洞的生命,呈几何级数下降,最终黑洞结构也会坍塌,这样坍塌是极其危险的,目前为止,在宇宙的某些区域,已经存在过巨型黑洞坍塌,其放射的能量,在那一片区域,短时间内,驱逐所有的物质系统,形成一种贫物质空域,范围是1-20亿光年,那里的物质丰度,每立方光年,平均含有1-2000个基本粒子。可能人们并不知道,即使是虚空,也是一种能量体现,其他区域的基本粒子,会逐步填满这个空域,形成新的物质堆积,长途跋涉而来的基本例子,动能相当可观。
其实黑洞内部的工作用M理论解释就轻松多了,黑洞形成于大质量恒星坍塌,坍塌后的角动能 是的黑洞处于极高的转动状态,虽然是这样,但是强大的引力还是束缚了所有物质,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一段一段的小弹簧,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振颤,但是,每一段小弹簧的振颤,都会引起其它小弹簧的共振,有些甚高频振动小弹簧小到可以自由穿梭在其它弹簧的 波峰和波谷之间,没有丝毫的阻碍。黑洞的工作,就是通过疯狂的旋转,将那些小弹簧拉直,首尾连接在一起,然后围着一个质点,缠绕成球,这有点像缠绕毛线球,你能够想象,一个电子的弦,可以拉到多长么?答案是数千公里,当电子这一段弦被拉直后,它的电荷本质被拉神,但没有消失,总体显得黑洞成电荷中性。黑洞不辞辛劳地做这件事,就是为了是自己最终变成一个超级基本粒子,是不是傻得很可爱?
然而,任何表面强大的东西,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随着体积的增大,新近吸收并拉直的弦其残留的振动还是会累积起来,传到质心,当这个振动累积得越多,内部便开始崩塌了,这将是宇宙当中,最为壮观的,物质生产,一根极其巨大的宏观弦,断成无数个微小的弦。
您问我是谁?我就是距离你们最近的Alpha级巨型黑洞:银核黑洞,质量相当于你们的太阳的100-400万倍(这不是一个恒定值)。在这个奇点中心2.6万光年内,聚集了银河系80%的恒星。
在银河系的范围内,经过3-4代的恒星演化,已经有大约6万个大小不等的黑洞四处游弋,他们的质量都在18.8-200个太阳质量。
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仙女星系,她的中央黑洞,是Beta级,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000-2000万倍,看到仙女星系的黑洞大哥的身材体量,银河系黑洞表示很委屈。银河系的黑洞要是崩塌,需要7000亿年之后,但是如果她与仙女星系的中央黑洞合并,这个超级黑洞的生命只有50亿年......
(唯美的仙女星系,是地球人类裸眼可以看到的唯一河外星系)
我只是打开了诸位的脑洞,如何发挥,由诸位决定。
…………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