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年习俗有哪些

那些老一辈儿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那些老一辈儿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老一辈的人过春节非常注重给亲戚拜年。现在的人渐渐地淡忘这些了。仔细想想,都是房贷,车贷,学费,医疗费把这些给吞噬了。

小的时候,最清楚的事情就是从腊月二十,家里开始为储备年货而做准备!
首先作为家里的孩子,一身新衣服是必须要有的!
那个时候家里穷,也没有洗衣机,都是手洗,所以家里的新衣服,一般都舍不得穿,必须要到过年那天吃饭的时候才会穿上!
家里所有的地方都会进行统一清扫,一个地方也不会拉下,父母会提前穿戴好工服进行打扫!
每年的年三十,我和哥哥都会作为家里的积极分子去点鞭炮,就当炮声响的那一刻,才知道新年真的来了!
还有就是家里蒸包子(包子我最爱吃豆沙的),炸油饼,炸果子等!
还要必须蒸一些五花八门的祭品准备着!
现在有的可能就只剩下年了!

谢邀,春节最最重要的风俗就是走亲戚,联络感情的必备行为。感情就是这样加强的,还有就为元宵准备的彩灯,我小时每年外公都会给我们做灯,最多就是拖的兔灯,外公走多年了,好想念。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简短?

春节是我国传统佳节。自古就有发压岁钱、贴春联、贴侧福等风俗。人们也早早地购买好了年货,门前贴好了红红春联,孩子们也穿上了新衣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筹备着,因为春节到了!

春节和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的习俗:春节习俗主要有置办年货、新春扫尘、贴春联、贴窗花以及倒贴福字、给晚辈压岁钱等,春节更重要的是能够一家团圆。春节期间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是放鞭炮。另一个历史悠久的习俗,就是过年吃饺子了。
元宵节的习俗: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等等。吃元宵又叫吃汤圆,元宵即汤圆,它们的做法成分风格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年的习俗有哪些有什么预兆?

  下面是春节期间的一些民俗及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四、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北方人的习惯,除夕晚上要吃饺子。按老习俗,早在除夕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二十九,家里就得开始包饺子了,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都要吃饺子。这两顿的饺子比较特别,要随机包进硬币、糖果、年糕、红枣、栗子等吉祥物,吃到硬币代表来年不愁钱,小孩子吃到年糕会长个,吃到糖果则预示着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