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

庄子的文章提到庖丁解牛,主要说明解牛与养生关系,为什么现在演变成技艺高超的意思?

庄子的文章提到庖丁解牛,主要说明解牛与养生关系,为什么现在演变成技艺高超的意思?

「庖丁解牛」,确实技艺高超,只不过人们惯常以「解牛」理解这个故事,所以就觉得这是说的技艺高超,顺应规律。实际上要理解庄子的意思,不能从「解牛」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故事,而应从刀之「不伤」的角度理解这个故事,如此方得庄子养生之义。
「庖丁解牛」中,「牛」用以比喻现实世界,而以刀比喻人。庖丁最后达到的境界是什么呢?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养生主》这就是无欲无求之虚静心的境界,无求无系,无所挂碍,应物皆顺物之理,故无阻滞,无冲突。而最终的效果就是: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养生主》这才是庄子所要表达的要义所在。关键在于如此之后,刀刃不伤。牛即是世界,刀即是人。「庖丁解牛」中,「解牛」本身并非一目的,其本身不足重。所可重者,在于如何使刀入牛而不伤。正如人对于世间万物本身无甚改造之目的,重要的在于人如何应物而不伤。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庄子所谓养生之「生」,指一种精神境界之生命力而言,非形躯之生死。因庄子已打破生死关,判别形躯非自我,故以形躯论养生,乃后学误会,非庄子本义。(具体见这个问题下我的回答:「“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怎么理解这句话?」)
以虚静之心,应物而不伤,这是庄子面对世界时所提出的一种应对方法。「庖丁解牛」的主旨可用《应帝王》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才是「庖丁解牛」所要表达的要义之所在。这种观念更具体的论述,则是在《人间世》中。
「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是庄子所主张的应对世界的方法。那如果是儒家的话,他们就会认为,君子应该「行其义」啊。如果牛有应解之义,刀有应用之理。则刀就应该去解牛。无论能不能成功解牛,解牛后刀会不会毁坏,都应该去解。「解牛」,只是因为这件事对,而不在乎这件事能不能成功,于自身是否有损害,这是儒家。
如果是佛教,则牛是无法可解的,牛本身就是一苦海,是一累。故应求舍离世界之态度以超脱。摆脱牛,超越牛,然后无牛可解,则刀自然不伤。
庄子则云「胜物不伤」,万物自然,各依其性。于此世界没有贪求,无所追逐,亦不须逃离。一切世界如此呈现,我不求有所「成就」,亦不必有所「成就」。虚静而无求无执,顺任自然。此「庖丁解牛」之义。

为什么说养生应该从年轻人开始?

养生,这个话题,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讨,它已被融入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传统中。
养生,就是要护持生命的健康,在正常情况下,让生命的质量得以提高,降低乃至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像我们古人,比如神农尝百草,黄帝内经,等各种经典,都有对养生的著述和介绍。
我们祖先,不仅认识到了要顺应自然的好处,天人合一,是古人崇尚的最好境界,比如四季气候变化,人们相对应要做好保暖或预防措施;
更认识到,人有主动能动性,所以,又被列为天地人三才,因为人是万物之灵(道家认为),所以人可以主动摄护生命,这就是古人,观天地法则悟出的道理。所以,古人说摄生,就是现在习惯说的养生。
既然是养生,那就要从生命的开始来说,(现在的胎教,就有点类似养生的道理),从生命的开始来进行积极养生布局,对于以后整个人生轨迹都是健康有利的,这就犹如车辆养护一样,要是勤养护,善养护,车辆就保持的较好,使用寿命也会增强。因此,养生,不仅年轻人要养生,老年人更需要养生,乃至从小孩阶段,都要有养生的概念,不要等到风险出来,身体痛苦不堪时,再提养生,就有点稍微晚些,有点遗憾了。
为何这里单独提到年轻人,主要是因为现在社会物质发达,一些年轻人禁不住诱惑,就会持续的透支身体和心里,比如熬夜,比如加班,比如压力等。因为年轻人身体好,一般是没事的,他们也不在乎,但是现实中也有出现不如意的情况,所以才引起有识之人,关注这个情况,借以提醒年轻人,不要不在乎养生,因为现在的所作所为,就会在以后形成果。所以重视养生,年轻人尤其要注意,不仅要有养生的概念,更要有实践。
至于养生的内容,主要有运动养生,有心里养生,有外物养生(比如医药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