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什么意思

天上有宫阙是谁写的?

天上有宫阙是谁写的?

韩淲。
韩生于1159年,死于1224年,南宋诗人,祖籍开封,早年为平江府属官,后做过朝官,当官学士。
公元1201入吴应试,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与赵蕃并称“二泉”。人品学问都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五十岁即辞官归隐,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涧泉诗馀》。
他的《夏夜玩月》:夜气生微凉,山空步明月。飞光入人家,流影到林樾。零零白露滴,冉冉清思发。乘云度罡风,天上有宫阙。

歌词中含有“明月清风相思”的是哪个?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归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忧人半夜起,明月在林端、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
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清风含笑咏,明月混希夷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云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歌的意思?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诗人含英咀华。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佣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