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说理方法?

游褒禅山记说理方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通过游记进行说理的散文。全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记的是游,说的是由“游”中看出的道理,有叙有议,言之有据。
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褒禅山的经过,通过游褒禅山时所见所感,说明了世上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只有真正有志之士才能到达的道理。
本文的第一段紧扣题目,写褒禅山的由来,引出华山洞。华山洞的得名是由于它地处褒禅山的南面,而褒禅山本来叫华山。
文章的第二段紧接着记叙了游华山洞的情况。
第三段转入了议论,作者对游华山洞的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写出了一段议论,这段议论也就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核心、灵魂、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文章的第四段,照应第一段路旁倒碑的记叙得以了解华山应是花山,想起古书散失,以讹传讹的事情很多,所以要引起学者的注意,并要求读书人去伪存真,认真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篇文章是作者王安石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
而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游褒禅山记》词类活用?

一、“而其见愈奇”的词类活用——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1、《游褒禅山记》中的其它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0)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3)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14)由山以上五六里。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
2、《游褒禅山记》简介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该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的特点,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