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药膳制作技术指南

我们的父辈没什么文化,但二十四节气却滚瓜烂熟,为什么现在的小年轻一问三不知呢?

我们的父辈没什么文化,但二十四节气却滚瓜烂熟,为什么现在的小年轻一问三不知呢?

你是不是觉得背会了二十四节气就可以天下无敌?父辈没文化,能把二十四节气背得滚瓜难孰,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是家常便饭。因为父辈要种地,在没天气预报的时代,了解气候把握春种秋收,必须会看天气,二十四节气是时代流传下来的标准,不得不背。可是今天,有了天气预报,能预测15天甚至更长一点的气候变化,小年轻背二十四节气的必要性在哪?
首先,现在的小年轻不用下地种活,一家人却能过上小康日子
我记得,我还帮我爸妈挑过公粮,翻山越岭,每年都要挑好几百斤,这是完成国家的任务。
我上山耕田种地,深更半夜提着马灯冒着狂风暴雨去打田,日子过得相当的辛苦,但是在我爸妈55岁之前,他们没穿过皮鞋,冬天也没穿过袜子,不知道什么叫保暖内衣,一年四节手脚开裂,吃不饱睡不好。
如今,他们不再种地,不再拼了老命去翻土,但是生活却翻了个样。液晶彩电、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都全了,吃的大米有人送上门来,水果、零食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从来不用担心没钱,不害怕挨饿。
历史让我们的父辈过得很清贫,同样的时代也让他们的晚年过得很小康,而这种变化,不是靠背熟二十四季节就换得来的。
现在的小年轻们,既不去种地又水指望传统农业养家糊口,比背熟二十四节气更有价值的事情多着呢,是吧。
其次,科技兴农靠的是科学和智能,而不再靠天吃饭
我们的父辈生活在靠天吃饭的年代,脸朝黄土背朝天,全年365天在地里忙个不停,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图的只是养家糊口、传宗接代。在那个年代,有多少农民能坐飞机,能开得起小车,能住得了电梯房?也许他们想都想不到,60年后他们的孩子会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农业靠的是双手劳动力,人人都在求风调雨顺。
在移动互联的当下,农业靠的是科学生产力,人人都在享受祖国的大好时光。
60年前的农民,要下地干活,连孕妇也要去帮忙。比如给农作物喷药,是不是只能人工一点一点的完成,今天呢,一台无人机轻松搞定。现在就算是农民,可能也很少有人干活了,在不干活不种地的前提下,生活反而更好了。那么试问,这样的小康生活是靠背熟二十四节气就能实现的呢,还是需要更前沿的科学研发呢?
在智能化时候,小年轻所专注的点不一样,那些历史留下来的经典必然只能在某些领域创造奇迹,而不可能成为当下全民普及的知识。
第三,我们看事物,要用变化的眼光
我们的父辈,比如我是80年后,父辈至少也是60岁以上的人了。在60年以前,中国都还同有全面解放吧。
农民生活在非常封闭的村庄,只有为数不多的生意人走到村子以外的地方去,但见识还是有限,了解外界也有限。
农民要养家糊口繁衍后代,就只有种地。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本来就差,科学技术也很落后,春耕秋收都是祖祖辈辈们一代一代言传身教留下来的,靠的是经验,二十四季节是农民掌握气候的主要依靠,所以,必须背下来。
60年过去了,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刷着头条,看着抖音,躺在洋房沙发上吃着零食吃着流行音乐,你还好意思说要让小年轻们去背这个东西?一是没必要,二是不精准,三是没什么价值。
当现在的年轻人通过读书,用科学提高农业生产的时候,他们不但能精准的掌握气候变化,还能让气候顺应农作物的生长而发生变化。比如大棚蔬菜、无土栽培等等。
时代在变,生产方式在变化,农业农村也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也要跟得上。被时代淘汰的东西,就让他随着时代而去吧。
总结:时代变了,养家糊口的方式变了,人生的追求也要变,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有些东西,不是我们没有发扬光大,而是有更精确、更方便、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出现了,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精华,在它应有的地方继续发光发热,并不一定要全民普及,假如生活中我们有需要的时候,拿来用即可。你们说呢?

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是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
二)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例如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
三)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又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比如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分别到都城的东、南、西、北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礼。
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