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最好译本

浮生六记一共有多少个译本?

浮生六记一共有多少个译本?

各种语言的译本很多,不过《浮生六记》英译本有三个,分别是林语堂(1936)翻译的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雪莉.布莱克)翻译的Chaptersfromafloatinglife:TheAutobiographyofaChineseArtist(1960)以及Pratt,Leonard;Su-Hui,Chiang(白伦、江素惠)(1983)翻译的SixRecordsofaFloatingLife.

有一句:“前车之鉴”后半对句是啥?

“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出自《晋书》,但这种说法起源甚早。
【前车之鉴】《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大戴礼记·保傅》:“鄙语曰:……前车覆,后车诫。”汉 刘向《说苑·善说》:“《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盖言其危。”后以“前车之鉴”、“前车可鉴”或“前辙可鉴”比喻以往的失败,后来可以当作教训。宋 陈亮《与石应之书》:“惟兄勉之,无失朋友之望,前辙可鉴。”《水浒后传》第二五回:“前车之鉴,请自三思。”清 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於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鲁迅《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五:“有时句法也大约受些影响,而且前车可鉴,使我屡免于误译,这是应当十分感谢的。”孙犁《澹定集·业余创作三题》:“骄傲容易坏事,对我们来说,前车之鉴可以说是不少了。”亦省作“前鉴”、“前车”。汉 荀悦《申鉴·政体》:“前鉴既明,后复申之。”《晋书·孙楚传》:“夫韩并魏徙,虢灭虞亡,此皆前鉴,后事之表。”清 孙枝蔚《咏物体·蝗》:“雨螽於宋灾必记,盖以宋公为前车。”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英国之蹙波 亚也,殖民政略之结果也……凡在英国势力范围之下者,不可不引为前车也。”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又引文明之语,用以自文,征印度 波兰,作之前鉴。”

俞平伯评价浮生六记艺术特点?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二日,八十一岁的俞平伯,经老友钱锺书之请,展纸援翰,为德国鲁尔大学教授马汉茂博士德文译本《浮生六记》撰写序文。老人家笔酣墨饱,深情写道:
“文章之妙出诸天然,现于人心。及心心相印,其流传遂远。沉氏此《记》,余垂髫爱诵,年少时标点印行之,影响甚微。六十年后得重印而译本遍东西洋,良非始愿所及。由隐而显,此书之幸也。沈复习幕经商,文学非其专业。今读其文,无端悲喜能移我情,家常言语,反若有胜于宏文巨制者,此无他,真与自然而已。言必由衷谓之真,称意而发谓之自然。虽曰两端,盖非二义。其闺房燕昵之情,触忤庭闱之由,生活艰虞之状,与夫旅逸朋游之乐,既各见于书,而个性自由与封建礼法之冲突,往往如实反映,跃然纸上,有似弦外微言,实题中之正义也。……其宛转清新,犹觉后来居上。旷观文苑,应叹才难,域外流传,岂偶然哉!”
短短二百来字,俞平伯既高度评价了《浮生六记》的文学价值,又简略回顾了自己与该书几近一生的结缘。所谓“垂髫爱诵”系指其十余岁寓居苏州时曾读过此书,当时便“觉得可爱”。所谓“年少时标点印行之”则是指一九二三、四年间,其在上海大学任教授时,曾分别在顾颉刚、王伯祥所珍藏的《雁来红丛报》本、《独悟庵丛抄》本中又一次读到了《浮生六记》。此番重读,他感到“更有滋味”,且“有所领会”。为了弘扬此书“炫人的力”,让读书的“喜悦遍及于读者诸君”,他将此书细加标点,并交北京朴社以单行本形式印行。且先后撰写序文两则在《时事周报》的《文学》周刊上发表。俞平伯“影响甚微”的说法无疑是谦词。一九三三年郁达夫撰有《清新的小品文字》,文中便议及了沉复的《浮生六记》。几乎在同一时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译成了英文。经常走动于京沪之间的郁、林二位也许当时正视俞本为手中玩物呢。“六十年后得重印”说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年将其于二十年代标点的《浮生六记》重新印行出版。
俞平伯曾在二十年代撰写的序文中称;“统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情思笔致极旖旎宛转而又极真率简易”,“在中国旧文苑中,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篇著作”。其时,俞平伯不过二十三、四岁,却能对此书作出如此精确的评价,足见其眼力之不凡。如今六十年过去,他重提此书,依然不改初衷,眷恋之情,一如少年。俞平伯何以对是书如此情有独钟?有人称这是他的“诗人气质独具的表现之由”。此说无疑堪称的论。不过笔者以为,其中也许还包含有这样一层原由:俞平伯每逢研究鸿篇巨制《红楼梦》累了的时候,便从书架上抽出这本薄薄的小书,随意读上几行,权当是一种休息,就像嗜酒的人,有时喝上一口绿茗,亦能陶醉一般。
俞平伯在一九二三年所撰《重印〈浮生六记〉序》中,曾引用过是书卷一《闺房记乐》的两段描述:
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彼此皆不觉其所以然者,始以为惭,继成不期然而然。
芸欣然,及晚餐后,装束既毕,效男子拱手阔步者良久忽变卦曰:“妾不去矣。为人识出既不便,堂上闻之又不可。”余怂恿曰:“……密去密来,焉得知之。”芸揽镜自照,狂笑不已。余强挽之,悄然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