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觉悟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中,如何解释无明的真实含义?

在佛学中,如何解释无明的真实含义?

无明从大方面讲是没有觉醒丶觉悟,对无常和无我还没有体证。从小处讲就是无觉知,对身体丶觉受丶思想等不能如实觉照,心总是被外境牵着鼻子东奔西走。

真诚清净正觉慈悲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真实、诚信、平安、平等、清明、干净、正直、觉悟、慈爱、慈悲。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顾随先生最广为流传的一句箴言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无外乎说,无生与有生,悲观与乐观,都是生命旅途上的客观实在,无法回避。另一层却具有转化的含义,是指我们可能从对“无生”的觉悟中获得将此生过得更充分的理由,并借着对生命悲感的体验,提升喜悦和满足的能力。  顾先生学问如此容易使人迷恋,大概是因为他们拥抱了文学最重要的主题,即对人类有限之生活的悲悯叙写,和对无限之精神的执著追求。后者吸引着智慧,前者中存有着深情。这冲突的两端同样意味丰富并值得担当,可在负重前行的漫漫路上,很少有人能消化怨气和怀疑,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平衡能力作为真正的人生成就。顾先生的一生都充满着波折,但在两难的境况下,学术却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过往文学因他们的阐释而能为当下提供支持,成为生活的真实注脚。  顾随先生生于最动荡的时代,身体孱弱、心性敏感,且在15岁时,母亲就因为婆婆的虐待而死去,所以他终生未能改变以悲伤为底色的心绪,其自号苦水大致也是因此。但由于能以哲学观照命运,以佛教徒的慈悲化解悲哀,顾随身经之悲,却转化成了他的作品对读者的抚慰能力。

请问一下,庄子说了解未始有物是最高的智慧是什么意思?

若想了解道家的道是什么,必须先读《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所用的“道”字,是勉强取名的,其原本意思是说: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并且是万物的来源。
我们无法想象天地万物未有之时的状态,只能肯定地说,如果天地万物不是变迁无已的虚幻梦境,那么必定有个起源与归宿,这就是“道”。
老子继续指出道的特性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肯定了道的永恒性与普遍性,也即是道对天地万物的超越性与内存性:既完全异于变化之物,又内存在于其中。
像这样的道,实在不是一般用语可以描述的。那么,庄子是如何表述道的呢?
他在《大宗师》篇中说:“道,有真实有验证,无作为无形迹,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可以体悟而不可看见;自己为本,自己为根,在没有天地之前,自古以来一直存在;造就了鬼神,造就了上帝,产生了天,产生了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以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以为深,先天地存在而不以为久,比上古年长而不以为老。”
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但依然不易理解。
一般人习惯以具体的方式探问:道在何处?
在《知北游》篇中,就有一段著名的对话: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
庄子:“在蝼蚁中。”
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在杂草中。”
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
庄子:“在瓦块中。”
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不出声了。
他不敢再问了,因为庄子的回答越来越不堪,完全异于一般人所想象的道。
一般人总以为道是高高在上的某种原理,或者是决定天体运行的某种力量,结果听到的却是蝼蚁、杂草、瓦块、屎尿,从动物到植物,往下再到矿物与废物,好像是再怎么低微卑贱的地方都有道的存在。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主持撰著了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第二卷探讨中国科学思想的起源。
他特别引述庄子“道无所不在”的那一段对话,然后指出:“这正是科学家对万物一视同仁的无偏爱态度。”
作为科学研究者,看待万物首先要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不可掺和个人主观的情绪及意愿,而只能就万物本身的状态去作客观的探讨。
李约瑟的话也许没错,但并不是庄子的兴趣所在。
庄子能够保持客观而冷静的观察态度,是因为他明白一切由道而来,又回归于道,并在道中形成一个整体。既然处在同一个整体中,我们看待万物又何必夹杂个人的情绪与意志呢?
科学是求真的,而庄子求真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入了解每一样东西的细节,而是要将万物回溯到它的根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再由此孕生无限的审美感受。
庄子不是科学家,而是向往“究竟真实”的哲学家,以及由此欣赏万物的美学家。
道无所不在,所以万物都显示了道的光辉,只是人们未必体验到这个秘密。
道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样我们才有了自在逍遥的可能。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古时候的人,他们所知的抵达顶点了。抵达什么样的顶点呢?
有些人认为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未始有物),这是到了顶点,到了尽头,无法增加一分了。
其次,有些人认为有万物存在,但是万物之间未曾区分。
再其次,有些人认为万物之间有区分,但是未曾有是非的争论。是非一旦彰显,就造成道的亏损。”我们一般人不是处在争论是非的层次吗?因此,若想抵达最高智慧,应当努力做到:一、超越是非的争论;二、超越万物之间的区分;三、超越对万物存在的肯定。既然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我们确实应该认真思索:万物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领悟“未始有物”,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那么我们就抵达最高智慧,可以合乎庄子的期许了。但是这到底在说什么?可以这样解释:万物的存在是暂时的,一直在变化中的,它在出现之前与结束之后,其实并不存在。因此,从永恒的眼光看来,无一物真正存在。明白这一点,才有可能觉悟,原来真正存在的一向只是一个“道”而已。没有经过这种否定万物的思考过程,就无法领悟道是什么。让虚无的归于虚无,才有可能呈现真实。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面对万物时,要询问:“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意思是:万物之“有”,实在让人惊讶;万物之“无”,才是合理现象。为了厘清万物之“有”是怎么回事,哲学家前仆后继,而最后的心得是:为了说明这样的存在,必须找到它的起源与归宿。在庄子看来,这儿所说的正是“道”。庄子肯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能够由“未始有物”推展到“万物皆美”,关键在于能够悟道。人的一生有如一滴水,从饱满丰润逐渐蒸发殆尽,因此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让一滴水不要干涸?”答案只有一个:“把它丢到大海里去。”大海所象征的正是“道”。人若回到道中,不仅所见无一不美,自身也将得到真正的保全。庄子在《庚桑楚》篇中说:“谁能了解有、无、死、生本来是一体的,我就与他做朋友。”我们不妨以此自许,希望能与庄子“相视而笑,莫逆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