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灵运仙境门票攻略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时所提出的“隔”指的是什么?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时所提出的“隔”指的是什么?

问题: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时所提出的“隔”指的是什么?
前言《人间词话》的“隔与不隔”并没有那么深奥,简单来说,看懂就是“不隔”,看着费解就是“隔”。
不过, “隔”有不同的“隔”,“不隔”也有不同的”不隔“。
从读者方面来说:对于不同的读者 ,同一个作品,有人觉得隔,但是有人就觉得不隔。
从作者方面来说,学诗作诗,还是要掌握好“隔与不隔”的度,这样才能做出不过于浅显又颇有深度的作品。
一、陶谢之诗不隔,延年之诗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之诗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如欧阳公《少年咏.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人间词话》
南北朝时期,陶渊明、谢灵运的作品不”隔,“颜延年的诗就略微有些”隔“了。苏轼的诗不隔,黄庭坚的诗略微有些“隔”了。
王国维说:南朝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隋朝薛道衡《昔昔盐》“空梁落燕泥”,这两句的好处就是在于不隔而已。
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每句话都逼真得如在眼前,便是不隔。但是王国维说,欧阳修这首词的下半阙就隔了: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拔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有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人间词话》
而且,除了“谢家池上,江淹浦畔”, 王国维说南宋姜夔的《翠楼吟》有一部分不隔,但是有一部分隔。南宋词即使有不隔的地方, 比起北宋(王国维所说的前人,或许包括唐五代),也有浅深厚薄的区别。
这是什么意思呢?
二、用典与不用典 都会有隔与不隔1、用典会产生隔
先看看欧阳修《少年咏.咏春草》: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读完这首词,根据学识不同,会有人感觉到隔与不隔。
王国维说的隔是指“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因为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假如不理解的话,对于这首词就只能读懂一半。
据《南史·惠连传》 载,“族兄灵运激赏惠连之才思,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竞不成,忽梦见惠连,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知道谢灵运“谢家池上”的故事,自然会联想到春草。
江淹《别赋》 有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就是“江淹浦畔”的意思。读过江淹 《别赋》,也会想到春草。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8个字没有提到春草,但是句句不离春草, 不了解这两个典故, 就理解不了欧阳修的深意,所以王国维说“隔”。
反之,知道这个典故,当然就不隔。
2、不用典也会产生隔
用典会产生“隔”,但是不用典也可能产生“隔”,王国维说姜夔的《翠楼吟》 下半阙前面不隔,后面隔。附 《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词序: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王国维说“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不隔。
而“酒祓清愁,花销英气”就有点隔。为什么呢?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十六》中一段话可以看作答案: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王国维认为“无娇揉妆束之态”便 “不隔”,而“酒祓清愁,花销英气”就有点雕镂痕迹过浓了,所以不符合 “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的标准,所以有些“隔”。
这是指表达方式产生的“隔”。
当然,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人,就不会认为 姜夔这首词“隔”。
三、替代字的使用,产生隔与不隔除了以上两种“隔与不隔”还有一种“隔”:
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诗词中使用代字是常见的现象,老街有一篇文章《关于古诗词的借代 云间赵盾不是人,青州从事什么鬼?》,其中引用了陈与义 《戏大光送酒》:
折得岭头如玉梅,对花那得欠清杯。 不烦白水真人力,便有青州从事来。
不理解“青州从事”是什么就会“隔” 青州从事典出《世说新语·术解》:
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东晋桓温手下一个品酒师 把酒力达到脐部的酒称作“青州从事”,因为青州有个齐郡;酒力只能到达胸腹之间的膈是差的酒,因为平原郡有个鬲县,差酒被他叫做“平原督邮”。
王国维说周邦彦《解语花》“桂华流瓦”一句很妙,如果不理解“桂华”二字代替的是月光, 这就完全理解错了。所以也会隔。
结束语
诗的隔与不隔,就是读者能不能看懂,有人作诗老妪能解,自然就不隔,如白居易;有人写作喜欢用典或者寄托遥深、过于隐晦,例如李商隐、辛弃疾、钱钟书,那就很容易隔。
作诗未必要老妪能解,读者的经历、知识水平各不相同,而且作者也不可能追求所有人都理解自己,因此总会有“隔与不隔“的现象。
@老街味道

山水诗从何而来,有哪些大诗人?

山水诗的鼻祖为刘宋时代的谢灵运(公元385_433)。谢灵运祖籍浙江会稽人(今绍兴市)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著名的淝水之战为谢玄杰作)世袭康乐公,人称谢康公,谢康乐。为著名的山水诗人,以谢灵运开始,山水派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十八岁世袭康乐公,公元406年出仕,一生仕途郁郁不得志,(爵位由公降为候)。怀愤之下遂荒费政事,寄情山水。
谢灵运信佛,善于将山水景物感悟玄理,对诗句精工细作,雕章琢节,常常能精准的描绘山水景物,给大家以美赏,为人称道。作为山水派的宗祖,谢灵运得到了后人的尊崇。唐代诗仙李白也是山水派的信徒,也称赞说: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山水派至盛唐出了多位名家,主要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